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家庭教育不僅是認識的過程,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家長需要滿足孩子的各種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人是情感豐富的高級動物,親情、友情、愛情陪伴我們一生,舍掉任何一種,人生都是殘缺的。孩子只有懂得親情,珍視親情,才會懂得怎樣對待友情,將來才會很理性地處理愛情。女兒依依是個重情講義的孩子,這給她帶來了豐盈快樂的生活和日日相伴的友情,還有那永遠割舍不掉的濃濃親情……
關于友情的對話
東子:友情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財富。
范姜國一:多一個朋友就多一份快樂。
爸爸東子 ———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孩子之間的友情的故事:
那是發生在越南一個孤兒院里的故事。由于飛機的狂轟濫炸,一顆炸彈被扔進了這個孤兒院,幾個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員被炸死了,還有幾個孩子受了傷,其中有一個小女孩流了許多血,傷得很重!
幸運的是,不久后一個醫療小組來到了這里,小組只有兩個人,一個女醫生,一個女護士。女醫生很快地進行了急救,那個小女孩流了很多血,需要輸血,但是她們沒有可供使用的血漿。于是,醫生決定就地取材,她給在場的所有人都驗了血,終于發現有幾個孩子的血型和這個小女孩是一樣的。可是,問題又出現了,因為那個醫生和護士都只會說一點點越南語和英語,而在場的孤兒院工作人員和孩子們只聽得懂越南語。
于是,女醫生盡量用自己會的越南語加上一大堆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傷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們給她輸血!”終于,孩子們點了點頭,好像聽懂了,但眼里卻藏著一絲恐懼!
孩子當中沒有人吭聲,沒有人舉手表示自己愿意獻血!女醫生沒有料到會是這樣的結局,一下子愣住了。為什么他們不肯獻血來救自己的朋友呢?難道剛才對他們說的話他們沒有聽懂嗎?
忽然,一只小手慢慢地舉了起來,但是剛剛舉到一半卻又放下了,好一會兒又舉了起來,再也沒有放下!
醫生很高興,馬上把那個小男孩帶到臨時的手術室,讓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地躺在床上,看著針管慢慢插入自己細小的胳膊,看著自己的血液一點點地被抽走,眼淚不知不覺地順著臉頰流了下來。醫生緊張地問是不是針管弄疼了他,他搖了搖頭,但是眼淚還是沒有止住。醫生開始有一點慌了,因為她總覺得肯定有什么地方弄錯了,但是到底在哪里呢?針管是不可能弄傷這個孩子的呀!
關鍵時刻,一個越南護士趕到了。女醫生把情況告訴了越南護士。越南護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談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為笑。
原來,那些孩子都誤解了女醫生的話,以為她要抽光一個人的血去救那個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了,小男孩才哭了出來!醫生終于明白為什么剛才沒有人自愿出來獻血了!但是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為獻過血之后就要死了,為什么他還自愿出來獻血呢?”醫生問越南護士。
于是越南護士用越南語問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回答很簡單,只有幾個字,卻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他說:“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淚花閃爍,感動于孩子之間這份至純至美的友情。
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離不開友情,人類的群居生活決定了人與人的自然交往,這種交往的紐帶就是友情。
友情一般是指人與人在長期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情誼,互相擁有友情的人叫做“朋友”。朋友是相互的,在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就要挺身而出。要給朋友以關心,給朋友以幫助,讓朋友遠離孤單,讓朋友忘卻憂愁,不讓朋友郁悶。
由于年齡相近、志趣相投、關系融洽、地位平等,同伴群體能滿足孩子游戲、友誼、安全、自尊、認同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友誼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所處的人際關系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孩子沒有了兄弟姐妹,從而在家庭內缺乏年齡相近、心理相當、關系平等的交流。家庭中同伴群體的缺失,導致其成長初期的人際關系單一,這是一種不完滿的人際結構。孩子在家里基本過著“一個中心”的生活,這極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所以會給別人留下霸道、自私、任性的印象。
仔細想想,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就是處于這樣一個“同伴缺失”的家庭中,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不能單純責怪孩子霸道、自私,也不能一味責怪父母,自然環境的缺失是一個很客觀的原因。
幸好,我們還可以創造一些機會給孩子,讓他們也享受一下有同伴的家庭生活。比如周末的時候讓兩家的孩子到一個家庭歡度周末,這樣不僅孩子高興,家長也能輪流放松一下。在孩子的好朋友里尋找一下吧,尋找有這樣想法的家長,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同伴的“家庭”,他們可以是親戚、朋友,也可以是同學、同事。
友情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財富,孩子之間的友情是在共同活動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培養相互間的友誼,使孩子在與伙伴的交往中產生友誼。多數孩子是很樂意與同齡伙伴相處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帶領孩子到親友、鄰居、同事家去做客,讓孩子與同齡的伙伴一起游戲。如果有條件,應讓孩子盡早入幼兒園,結識更多的同伴。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戲,共同玩樂,互相依戀,密切了關系,也就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在“交往篇”里,我和依依都講述了她和同學同伴的交往,在這里給大家講一下我為她介紹朋友的事情。
2004年,我出差去沈陽,認識了一個正讀小學三年級,比依依大兩歲的小姑娘周浩淼,于是由我牽線搭橋,依依和她成了未見面的朋友———筆友。依依迫不及待地給遠在沈陽的新朋友寫信,先是自我介紹,然后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心,最后給朋友講了一個笑話,還畫了一幅畫送給她。信發走后,依依就開始盼回信。
兩個星期后的一天,來自沈陽的信飛到了依依手中。她高舉著信跑回家,和我們一起分享“有信自遠方來”的快樂。她大聲讀著信的內容,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周浩淼除了正常的問候之外,還在信中寫了一段“好詞佳句”,讓依依為這段話添加題目。我聽了感覺很有意思,這兩個小家伙通過寫信來“切磋”語文學習呢。
依依自然一刻也不耽誤地給周浩淼回信,除了認真給那段話起了題目,還給對方出了兩道智力測驗題……
于是,你來我往,兩個人的信越寫越多,信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兩個人的友情自然也越來越深。
在《玩過小學》中,依依寫下了這段和筆友通信的美好經歷。值得記住的是,在為《玩過小學》簽售的途中,我們去了沈陽,依依說出了要見一見從未見面的筆友的心愿。兩個通了若干封信的知心伙伴終于面面相對,并擁抱到一起。依依激動地哭了……
女兒范姜國一 ———
關于朋友,有很多俗語:“多個朋友多條路”“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朋友兩肋插刀”“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見朋友對我們是多么重要。我也有很多好朋友啊,在和朋友交往時,我總會感到快樂,就算和朋友們吵吵架、拌拌嘴,也是過了一會兒就好了,大家又會像以前一樣湊到一起,就像一個永遠不會解散的小團隊一樣,嘮嘮這嘮嘮那。
說到朋友啊,我要鄭重介紹一下我的初中同學:邱心研。
因為我們倆個頭相當,都屬于“矮小”型,所以排隊的時候,無論是降冪排列還是升冪排列,我倆總是緊挨著。而上課時的座位,也都是在第一排,不過她和我之間隔著一道走廊。
因為排隊和座位總是并肩,我和邱心研的交往比其他同學就多一些,漸漸也就成了“鐵哥們”。在學校,下課了,我倆經常不是她找我,就是我找她,一塊做五花八門的游戲。放學以后,她也總是想著法子和我一起回家。
她住的地方很多,有時回自己家,有時去奶奶家,還有時住姥姥家。如果去奶奶家,她就有很長一段路可以和我一起走。所以,為了能和我同路,她一周里有一大半時間回奶奶家。每當她要去奶奶家的時候,早晨剛到學校就告訴我了:“下午放學等我啊,我們一起走!”每次聽到她這么說,我就很開心,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終于等到放學了,我倆邊收拾書包,邊互相打招呼:“你好了嗎?等我一下啊!”然后手牽著手,一起唱著歌走出校門,一起過馬路。每次過馬路的時候,她都像個姐姐似的囑咐我:“慢點,不著急。”然后東看看西看看,確定沒有車通過的時候,才拉著我朝馬路中央走。
有時候,放學后我要值日,不忍心叫邱心研等我,就催促她:“你先走吧,我還要好長時間呢。”
“沒事的,我等你,你去忙吧。”她總是一副等定了的樣子,讓我沒有話說。我只好加快打掃衛生的速度,免得讓她等太久。
無數次的放學同行,讓記憶在心里一層層疊加。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倆的個子都會不約而同地長高。或許不會再并列站在隊伍的最前,不會并列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但是我們的友誼決不會因為這些變化而終止。等我們都長大了,也一定不會忘記這段記憶。
也正是因為珍惜這段情誼,所以特地寫下這些文字,以便給未來的回憶留下更具體的東西。
下一篇:不同血型寶寶人際交往方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潔癖是不當造成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