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今,多動癥、抑郁癥、孤獨癥等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也“盯”上了一些幼兒,兒童焦慮癥就是其中之一。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孩子:他們時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煩躁、吵鬧、膽怯,害怕去幼兒園或陌生的環境;有些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卻表現出對學校的恐懼:萎靡不振、甚至纏著媽媽說不要去學校。這種情形會持續幾周、三四個月或更長的時間。爸爸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又束手無策。
開學了,一些孩子表現出明顯的心理焦慮。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五個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之一。而在我國,目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衛生狀況也非常嚴重。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王玉鳳透露,中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有焦慮癥等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辦公室主任劉津博士則認為:“3000萬是最保守的估計,實際人數可能擴大到5000萬。”而令人憂慮的是,遭遇心理困擾的孩子的年齡,已經向下延伸到了學齡前。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兒童少年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鄭毅教授。
鄭毅教授表示,孩子有這些表現,可能是患了焦慮癥。他介紹,兒童焦慮癥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它是兒童時期無明顯原因下發生的發作性緊張、莫名恐懼與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異常。
近年來,兒童焦慮癥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但由于幼兒語言表達的困難、獨生子女的任性、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等等原因,孩子在很多情況下會發脾氣,或有不愿意去陌生的地方、哭鬧、緊張等一系列表現,父母及家人很少把它與“病態”聯系起來,因而不容易被早期發現。
第一時間發現異常
父母該如何區分孩子的某些行為是偶爾的情緒不好,還是真的有焦慮癥的傾向呢?
鄭毅教授介紹,不同的焦慮癥兒童有不同的癥狀,但幼兒期主要特征表現為:情緒煩躁、好哭泣或吵鬧,難以安撫和照料;和同齡的孩子比明顯地膽小,在很多場合容易害怕、或有大禍臨頭的不祥感覺,急性發作能達到驚恐的程度;不愿離開父母,尤其糾纏母親,在幼兒園惶恐不安,有發作性緊張、恐懼;六七歲的學齡孩子拒絕上學,即使勉強到校也很少與同學老師交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學習成績偏差,也有曠課、逃學現象發生。病情嚴重的孩子會出現食欲不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呼吸急促、胸悶、心慌、心跳加快、頭暈、出汗、臉紅、口干、四肢發冷、便秘、尿急、尿頻等;晚間入睡困難、睡不踏實、多惡夢或有夢魔等。
鄭毅教授指出,判定孩子是否有焦慮癥傾向的關鍵在于:觀察孩子是否在情緒、行為方面有與其他孩子明顯不一樣的地方,與他自己以前的情緒、行為有較大的出入;有與孩子的年齡特點很不相稱的地方,或給孩子自身、父母、監護人等帶來持續的、重復性的痛苦和麻煩。如果孩子有上述現象,父母就要向兒童心理醫生尋求幫助了。
是什么讓孩子如此焦慮
根據癥狀特征,兒童焦慮癥可分為分離性焦慮(它幾乎占了兒童焦慮癥的50%)、社交性焦慮、廣泛性焦慮、考試焦慮、驚恐發作等等。
對于兒童焦慮癥的誘因,鄭毅教授認為,主要與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遺傳、環境因素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關——
有些父母固執地以為,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會,且樣樣都得精通。由于有了這樣的“高起點”,父母總是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不認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這些高標準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實際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自信心受損,內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違背兒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過多的壓力刺激,是導致孩子焦慮癥的主要因素。
鄭毅教授說,在這方面,某些媒體對早期教育功效的過度宣傳,和對“成功”個案的夸張渲染,比如四歲的孩子能認幾千個字等等,給很多家長造成一個錯覺:即孩子的潛能可以無限制地開發。其惡果是,孩子對學習的最初記憶就是:痛苦。一些孩子剛剛到上學年齡就過早地厭學、說謊、抄襲同學的作業,學習度日如年,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出現學習恐懼癥及考試恐懼癥。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溺愛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癥的一個因素。2~5歲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這時候,孩子想自己做很多事。但父母家人的包辦代替太多,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各種能力得不到培養并產生一種錯覺,即“我是最重要的”,從而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當他們獨自置身于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員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問題,孩子也屬于易感人群。比如爸爸媽媽對某些危險估計過高,時時給子女一些多余的勸告、威脅、禁令等,孩子就很容易被“傳染”。
降低孩子的焦慮“指數”
鄭毅教授認為,面對焦慮癥孩子,父母家人要反思: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給了他過多的壓力刺激?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再采取相應的心理治療。他給出了一些方法——
◎父母率先甩掉憂慮
父母的敏感、多慮、缺乏自信等一些焦慮人格的表現,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應出來。所以,父母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面對孩子的焦慮表現,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沉著、冷靜、自信、果斷,避免大驚小怪;將內心的焦慮徹底甩掉或盡量克制,在孩子面前不露出蛛絲馬跡。因為,當孩子被焦慮困擾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希望爸爸媽媽輕松地和自己一起積極尋找應對策略,這會逐漸淡化孩子對焦慮的感受。而此時父母臉上流露出哪怕一點點的焦慮,對孩子來說都無異于雪上加霜。
◎壓力只需一點點
“高處不勝寒”,對孩子更是如此。鄭毅教授認為,對于那些學習壓力大、很少有自由時間和空間的幼兒來說,比較好的辦法是每天給他們足夠的玩的時間,徹底放松。借助身邊的一些事物,啟發孩子思考,培養其學習的興趣、學習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有了這個“動力”,孩子對學習的焦慮情緒會慢慢緩解。同時,為孩子制定學習標準,應遵循“興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則,年齡、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據,可以高出其實際能力一點點,使其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潛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讓孩子頭腦中牢牢繃緊“第一、最好”這根弦。如果父母為了“趕進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也急,孩子的焦慮癥狀就會惡化。
◎踏實的感覺真的很好
焦慮癥孩子時時擔驚受怕,內心敏感、容易受傷,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們的情緒波動。因而特別需要一個溫馨、和睦、能給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體貼、呵護、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領,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慮指數。所以,夫妻不論有多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更不能吵鬧、惡語傷人,避免以一些外界因素刺激孩子。當孩子做錯了事或情緒不穩時,告訴他“沒關系”、“大膽些”、“不要怕”、“再試一次”、“爸爸媽媽相信你”之類的話,一段時間以后,孩子可能會走出焦慮,建立起自信,學會應對困難,并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
◎給孩子心理支持
父母耐心地傾聽孩子,與之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使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設防,自覺自愿地吐露內心的憂慮。在聽孩子述說時,爸爸媽媽對他所說的內容及時作出相應的反應,對其痛苦適當地表示同情,這有助于孩子將心里的壓力釋放出來,消除顧慮和緊張情緒。
在給孩子心理支持時,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多給孩子機會。比如,孩子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講話總是“卡殼”,要改變這種現狀,父母可以和老師私下溝通,主動教他在其他集體場合練習語言表達:請他做值日生,每天向小朋友交代衛生保潔要求;當天氣預報員,向大家預報當天的天氣情況……這樣就可以逐步消除由于過度緊張而發生的語言表達上的不良行為反應。當然,媽媽每天設定三五分鐘或十分鐘的“講故事時間”,全家人當聽眾,講完之后為之鼓掌;也可請一些小朋友到家里來,開個故事會,為孩子創造在眾人面前說話的可能。
◎藥物是個好幫手
患有嚴重焦慮癥的孩子不能回避藥物治療。通常,安定類藥物和抗焦慮藥物效果比較好。但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劑量服用。
幫孩子與焦慮絕緣
造成孩子焦慮不排除先天因素,但后天因素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鄭毅主任提醒:父母家人應從小培養孩子在多種情境中的心理適應能力、自信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單單是注重知識的灌輸。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態和適應水平,知己知彼;心態平和,因材施教。因為,不是通過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他們就都能成才。畢竟,天才是少數。
◎努力比第一更重要
有些孩子爭強好勝、自信心卻不足。如果幾個小朋友做同一件事自己有可能得不了第一,立刻會表現出不高興、不踏實的神情。對這類孩子,父母不妨坦然告訴孩子,“能不能得第一并不重要,只要你努力就足夠了。”
◎提前打“預防針”
如果孩子的正常生活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入園、入學、搬家,父母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環境周圍的信息,看看是否有合適的小伙伴,然后,主動跟孩子說一說有關的事,并帶孩子先看看新環境,以便孩子有個心理準備。至于父母離異一類使孩子心靈發生震顫的事件,也應事前透點風,說法可以委婉一些。如果孩子比較小,可對他講:爸爸(或媽媽)要出國或長期駐在外地離開比較長一段時間,為的是讓他自然地接受家里少了爸爸(或媽媽)的生活。
下一篇:母子依戀可增強寶寶交流能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觀察孩子如何與人打招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