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3-6歲的孩子特別愛告狀,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都相對薄弱,所以他們會經(jīng)常向成人告狀。但是,我們提倡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作為父母,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狀心理,正確處理孩子愛告狀的行為。
本文根據(jù)孩子“告狀”的目的,選取三種典型場景,讓媽媽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有效的引導。
表現(xiàn)一:檢舉家人
案例
鏡頭1:“媽媽,爸爸今天又吸煙了!”
鏡頭2:“媽媽,哥哥還沒洗手就來吃飯了!”
原因分析: 對規(guī)則的敏感性
成年人所講的告狀,是指告密或搬弄是非。這是不正派的行為??墒怯變旱母鏍钍切再|(zhì)完全不同的概念。這說明兒童已經(jīng)開始有了進行是非判斷的意識。因為三四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記住父母定下的規(guī)矩了,如他們記得媽媽規(guī)定爸爸不能抽煙,所有人吃飯前必須先洗手等,并且大都無條件地相信它們的權威性,對這些規(guī)矩極其敏感,一旦誰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規(guī)則去做,他們就會覺得不能理解。對一個人不可以的事,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是不可以的,怎么可以有例外呢?
對策:
(1)及時安撫
對寶寶來說,告狀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他需要你的耐心與關注。而且寶寶告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你與他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先不論事實如何,都要及時地安撫寶寶的情緒,比如“媽媽知道了,一會去把爸爸的煙都搜出來!”“哦,媽媽知道了,讓哥哥馬上去洗手了再來吃飯?!弊屝〖一镏?,他的“努力”是值得的。
(2)積極處理
告了狀,就要結案,這樣才是對寶寶真正負責任。要根據(jù)你得到的信息,采取最積極的處理辦法,比如當著寶寶的面,讓爸爸把煙都交出來,并說明抽煙是有害健康的。讓哥哥先去洗手再來吃飯,并告訴哥哥,不洗手就吃飯是不衛(wèi)生的。要讓寶寶知道一些正確的規(guī)則是應該遵守和堅持的。
表現(xiàn)二:檢舉犯錯誤的朋友
案例
鏡頭3:“媽媽,明明又掐花骨朵兒啦?!?/p>
原因分析: 渴望獲得成人的肯定
孩子告狀,常常是希望獲得父母肯定、認同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里,老師和父母對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一貫是鼓勵的。所以寶寶會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xiàn),希望成年人對他自己的是非判斷做出肯定。同時,告狀說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他也許會想“我要是摘了花兒,媽媽要發(fā)脾氣的,因為媽媽說過不能摘花,所以我沒有摘花兒”。但孩子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這些缺點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fā)現(xiàn)。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以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
對策:
(1)對寶寶好的行為給予肯定
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和夸獎,是幼兒的一種普遍心理。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自我意識已經(jīng)開始萌芽,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但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實際處事能力又相對偏弱,所以遇到問題時,孩子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告狀”,向成人求助。針對這種行為,首先我們應該對他的行為給予肯定,如我們可以表揚他說:“明明摘花是不對的,你沒有這樣做是好孩子?!边@也是培養(yǎng)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2)把“被告”當作一面鏡子
有些孩子告發(fā)別人的缺點的同時,自己身上也恰恰有這些毛病。其實,這是教育孩子改掉壞毛病的一個好時機,父母可以趁勢啟發(fā)孩子說“明明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樣呢?”并鼓勵讓孩子自己說出正確的行為,以此幫助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表現(xiàn)三:檢舉與自己發(fā)生矛盾的朋友
案例
鏡頭4: 大型玩具里有一個小秋千,過了一會兒寶寶急匆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小吉不讓我蕩秋千?!?/p>
(案例)鏡頭5:“姑媽,姐姐不讓我玩她的布娃娃,還說:‘想玩,就回家玩自己的去!’”朵朵跑到陽臺,哭著向正在晾衣服的姑媽訴說著小表姐的“罪狀”。
原因分析:
(1)宣泄緊張情緒
當寶寶與伙伴發(fā)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狀時,這實際上是孩子宣泄緊張情緒,減少憂慮,以求達到心理平衡的一個過程。告狀時他心里會想“我每次蕩秋千的時候,都讓小吉和我輪流打,可是小吉只顧自己一個人打,根本不讓我打,不對的是小吉??!”
(2)尋求幫助
4歲左右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分歧、不夠友好、甚至是暫時的“水火不容”。面對如此“意外”,有些寶貝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和處理,尤其是當自己受了委屈、處于劣勢或感到了壓力的時候,第一時間閃現(xiàn)在頭腦中的辦法就是向家長求助。實際上,孩子的這類告狀,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求獲得大人的幫助,即希望通過大人們的“干預”,說服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策:
(1)認真傾聽,弄清事實
不要說話,有禮貌的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寶寶的感受,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態(tài)度會使孩子更覺得委屈,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父母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fā)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shù)匕参亢⒆印R坏┐笕四軌蚰托膬A聽孩子的傾訴,很多問題孩子自己就能想出辦法。
(2)對癥處理
弄清楚了事實的真相和孩子告狀的原因之后,父母們應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為什么告訴我呢?”或者“你覺得這對你來說是個問題嗎?”然后默默的觀察孩子的反應,這為某些孩子創(chuàng)造了思考問題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充足的理由說這說那,或者這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3)教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
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時,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矛盾,并借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如可以告訴朵朵“姐姐不給你玩玩具,你不高興,如果有一天,姐姐也來咱們家里玩,你也什么都不讓她碰、不給她玩,那她是不是也會不高興啊?所以你應該知道,要友好對待朋友?!?/p>
父母們也可以利用文學作品或一些孩子們熟知的動畫片中的事例、人物行為來教育孩子,如海爾兄弟、大頭兒子、一休小師傅都是很好的例子;有時也將寶寶和其他孩子的矛盾編成故事,加上和好的結尾,暗示寶寶正確的做法。以后,再遇類似事件,他就會學著換位思考,正確對待。
(4)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寶寶不停地告狀,說明他們的獨立性還沒有很好地發(fā)展起來,依賴心理還比較嚴重,解決困難的能力也不強。因此,當他們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決。所以每次寶寶告狀的時候,都要問他一個問題:“寶寶覺得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把問題拋給他,我們要讓他知道,除了發(fā)泄情緒之外,還要學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會慢慢地學著自己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告狀,期待別人的幫忙。
文:刑玲玲
下一篇:不該讓孩子玩超年齡的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該怎么限制孩子看電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