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記者: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父母、家庭若出了問題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李玫瑾:在青春期前,孩子對父母、家庭是非常依賴的。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對母親、父親等親人的情感依賴還將延續。這個時期是父母彌補自己與孩子情感缺陷的重要時期。如果這一時期父母仍不在孩子身邊,他就可能出現自卑、怨恨、仇視等心理。尤其是一些解體家庭的孩子、貧窮家庭的孩子、還有因孩子性別問題或疾病問題被家庭拋棄的孩子,他們大多經常被變換撫養人和撫養環境,生活在無人真正關心,甚至是在缺乏保障的背景中長大的。這一時期造成的心理問題或許會伴隨孩子的終身。父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庭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生物體”,即剛出生的嬰兒,被撫育成能夠獨立地進入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盡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還會經歷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然而,無論我們走出的社會圓圈有多大,家庭永遠是這個圓圈的軸心!是我們的歸宿!直到我們成熟、獨立,然后組成一個自己要負責任的家庭。
每個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都會有一個值得依戀的家庭或成長環境。相反,家庭不健全、父母不和諧,或家庭出現裂痕時,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賴父母與家庭的兒童!
曾有學者進行調查,發現那些有人格障礙、出現行為問題的兒童約有42.5%具有家庭破裂或家庭殘缺的背景。對兒童來說,他們難以理解父母的情感變化:
看到父母不和,他們由最初的恐懼不安到厭煩家庭;
看到缺父少母,他們由最初的悲哀、委屈到產生被自己最親的親人拋棄而無顏見人的感受……
由此他們產生怨恨,產生對人的不信任,以至敵視。這就是那些家庭破裂和家庭殘缺中長大的孩子為什么容易變得怪僻、冷淡或冷酷的原因之一。
一個人,如果在他最弱小的時候從未被人善待過,我們如何指望他長大之后善待這個社會?善待他人?因為這種“自生自滅”長大的人做事往往是不按常規行事的,他們沒有生活的“資本”,沒有自尊,從而也就沒有心的約束。他們不會接受并尊重現有社會的規則,他們只會自行其是,不擇手段!最終可能傷害的人卻是社會中的任何人——只要被他撞上!這就是父母、家庭失職對孩子、對社會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既害了孩子、家人,也害了一些無辜的人。所以,不能小看了父母、家庭的作用,要想孩子幸福安康,首先父母得負起自己的職責。
下一篇:暑期少女警惕“大灰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陪著孩子一起練口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