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情景再現:
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約好一起帶孩子到一間有特色的印度餐館去吃午飯。點餐時,我把菜單上的食物名給兒子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吃比薩。”同去的一個朋友坐在我旁邊,悄悄對我說:“想吃比薩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這里來當然要點沒有吃過的,你給他點個新奇的東西,他肯定喜歡。”我覺得有道理,看看菜單,試圖向兒子游說另外兩種特色菜,可兒子不為所動,堅持要吃比薩。
那個跟我說悄悄話的朋友的兒子聽我兒子說要吃比薩,也跟著嚷嚷:“媽媽,我也要吃比薩。”坐在兒子旁邊的小女孩本來都跟她媽媽商量好了要吃的東西,聽到兩個男孩點比薩,就扭頭問她媽:“媽媽,我可以改吃比薩嗎?”她媽媽回答:“可以啊,但等一會兒服務員過來記下來,去告訴廚房準備了,你就不可以變了。” 女孩點點頭說:“那我要換成比薩。”她媽媽點點頭說好。
而坐在我旁邊的那個朋友仍在和她兒子爭執,孩子要點比薩,她堅持讓他點其他的。孩子噘著小嘴,哭著說:“我不想嘗新東西,我就要吃比薩。”這個朋友小聲哄他:“聽媽媽的話,媽媽為你點的,你肯定喜歡,比比薩好吃一百倍。”服務員過來記菜名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訴服務員他們要吃什么,只有我旁邊的那個朋友沒讓孩子說話,替孩子點了餐。
等到大家的食物都上來了,我的兒子和另外那個女孩大口嚼著比薩,興高采烈的,好不快活,其他孩子也都高興地吃著自己點的食物,只有坐在我旁邊的那個朋友的兒子悶悶不樂,看著眼前的食物,不動彈。
也許這個朋友為兒子點的食物是特別的,是好吃的,但她的孩子從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卻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媽媽才知道,我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如果孩子的這種意識一再被強化,那么他的獨立性就會被慢慢抹殺了。
實質上,我們在滿足孩子的時候,自己才是獲得巨大身心愉悅的那一方。很多時候,我們嘴上說著“為孩子著想”,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私心、虛榮心。有個女孩在高考前已經得到了北京大學的保送名額,但她更希望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習表演。北京大學是大部分學生都夢寐以求的,而考北京電影學院則很有可能落選,女孩為此猶豫了好長時間。這時,女孩的母親不僅沒有給她壓力,還鼓勵她不要被別人的想法所左右,自己做決定。這位母親的做法其實才是真正為孩子長久的發展著想,她做出了自己最好的選擇:與其“為子女做最好的選擇”,不如“讓他自己做出選擇”。
所以,請家長們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不少家長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寵物,事無巨細都要一一掌控定奪。在他們眼里,跟孩子不用客氣,不需商量,孩子沒有自由平等可言,更不要說尊嚴。這些家長雖然在物質上會盡情付出,可精神上的付出卻相當吝嗇。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對獨生子女來說更是如此,但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呢?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基于對孩子的尊重,而不是以愛為借口的管教和束縛。父母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給孩子,父母最應避免的是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等,也不能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時候呵斥孩子。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沒有錯,因為孩子有這個需要,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指責孩子,只能根據情況適當地做出解釋和說明。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尊重呢?
父母尊重孩子,應盡可能學會和他們平等相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還是心智,發育都比較早,內心世界都很豐富。現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和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給予他指導、管教并包辦一切的家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放下家長的架子,成為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知心朋友。
大多數孩子都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實際上,家長和孩子交朋友很簡單,平時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交友的情況等。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把父母當成傾訴對象,而不是保密對象了。
對于家里的事情,父母不要忘了孩子也是有“知情權”的!父母有義務告知孩子家庭方面的變化,比如爸爸媽媽離婚了,將來不會住在一起了,但對你的愛不會減少;當父親或母親離家外出之時,必須向孩子說明原因;當事情還沒有發生或正在發生時,盡量告訴他有關情況,告訴他你的決定及做出決定的理由;在事情發生之后,向他解釋事情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當你向你的孩子做出解釋,你即是在向他表明:你尊重他的知情權,體量他,并理解其個人世界的需要,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并放心把信息告訴給他。
當然,父母要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講話,大人不但要認真聽,有時候還要蹲下來聽,使孩子感到大人在尊重他。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命令:“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前一種表達方式就很好地表達了你對孩子的尊重,因而孩子也會愿意聽你的話。其實父母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贏得別人更多尊重。
在生活中,孩子不吃飯不能硬逼,孩子做錯了事不得橫加訓斥,要孩子換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則都會給孩子的心里留下自卑的陰影。這樣看輕、無視孩子是個獨立的人,怎么會讓孩子真正有益地成長呢?事實證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同父母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同大人談話沒有一點兒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很強。
父母尊重孩子,還應盡量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犯了錯誤的孩子。畢竟,孩子犯錯誤是很難免的。
黃女士的女兒慧慧正在讀小學一年級,她感覺女兒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怎么說、怎么教都不行,這讓她很著急。有時候,黃女士的丈夫對她說,孩子的年齡小,不應當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我告訴黃女士,她教育孩子的心確實太過急切了,孩子年齡尚小,很多地方都做不完美,作為家長,應當抱著尊重和體諒的心情去對待她。
當孩子做事情出差錯或者不夠完美的時候,成人要接納他、體諒他,比如孩子倒水沒倒好,把水杯打翻了,或者動作很慢,作為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充分體諒孩子。如果父母不體諒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能令人滿意,就立刻替代孩子做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行,漸漸地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從黃女士的態度上看,她總是自以為對孩子的情況都懂,“這樣慧慧做不到”“她不懂”“我早知道孩子是這樣”“果然不出我所料”,這種態度會越來越打擊孩子活動的興趣、獨立發展的意愿。其實,孩子每一天都在發展變化,現在“不會”不代表明天也“不會”。因此,我建議黃女士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這樣才能評價女兒做得對不對、好不好。
那么,如何去了解孩子呢?我建議黃女士通過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玩游戲,并抱著“我不了解孩子”的誠懇態度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發現孩子的需求和能力,從而能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社會交往發展等都有個清楚的認識。
兩年后,慧慧上三年級,黃女士也“漸入佳境”,慢慢找到了指導女兒生活和學習的方式。一次,慧慧報名參加小學生圖畫日記比賽,慧慧寫好后放在桌上,她好奇地看了看,說:“慧慧,你有些錯字,要不要我告訴你?”慧慧竟然說:“不要!”黃女士好奇地問:“為什么?”女兒很沉穩地說:“小學生寫錯字是常有的事,你改過了,就不是我寫的了!”這篇日記就這樣“原版”送去參加比賽了。看來黃女士已經有了讓錯字原稿寄出的勇氣,真教人佩服。
事后,黃女士又讓慧慧觀察她的作品展出后,老師、同學反應如何,看看其他同學的作品是否也有類似情況。結果,慧慧發現周圍同學都指出了她的錯字,而且同學們送去參賽的日記都沒有錯字,慧慧發現“小學生寫錯別字是常有的事”也有不對的時候。
當孩子滿頭大汗地跑進屋里來,你也許認為他一定是累壞了;當孩子滿頭大汗地跑進屋里來,你也許認為他一定是餓壞了;當孩子滿頭大汗地跑進屋里來,你也許認為他一定是渴壞了。于是,你自作主張地要求孩子停下來去休息,招呼他吃這喝那。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如果做他喜歡的事情他會覺得累和饑渴嗎?所以說,父母要抱著謙卑的態度去認識孩子、了解孩子,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長。
本節要點回顧——你知道嗎?
1.父母尊重孩子體現在哪些方面?
尊重孩子的選擇,盡可能地與孩子平等相處,并盡量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犯了錯誤的孩子。
2.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孩子老出差錯?
抱著尊重和體諒的心情去對待她,還可通過活動,跟孩子玩游戲,在其中抱著“我不了解孩子”的誠懇態度去觀察孩子,并接納他、體諒他。
下一篇:擺脫依戀,幫內向的孩子學會交朋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性:孩子問or父母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