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再過一個月,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就要進入小學。小學一年級是孩子從游戲期到學習期的轉折,這個階段,家長若能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能為孩子一生的學習打好基礎……
上周末,科大附小眾骨干教師齊聚“新安百姓講堂”,教家長們如何幫孩子做好小學入學前的準備,尤其是至關重要的習慣培養。
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
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作為家長,必須先認識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科大附中的老師說:“幼兒園教養并重,小學以教為主,它們在作息制度、教育任務和要求、學習內容和方法以及老師對孩子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幼兒園每天起床、上學都很遲,上午也只有1小時左右的教學時間,其他是游戲、活動、生活時間。而小學,僅一年級,1天就6節課,每節40分鐘,大約有4小時的集體教學時間,比幼兒園多出三四倍。”
“而且,上幼兒園時,家長只要求其吃好、睡好,每天基本是空手入園、空手離園;但到了小學,小學生每天作業加口信有時候會有五六件事情,如果孩子識字少,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就很容易忘這忘那。”
“就因為小學和幼兒園有這么大的差異。如果讓一個6歲的孩子獨自來承受的話,是有難度的。所以,這就離不開各位家長對他們做些精心的準備。”
一年級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
那么,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容易出現哪些問題?父母怎樣幫助其克服這些困難?科大附中的老師們給出一些在實際應用中產生效果的方法,可以幫孩子從入學開始培養良好習慣。
樹立孩子時間意識開學前提前實行作息表制度
教授小學多年,科大附中老師發現,拖拉懶散是小學一年級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一些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課堂作業別人10分鐘就做好,他可能要等到放學才能做完,甚至要被老師留下來。”
“幼兒園里,上學遲,課堂時間短,課堂上也是以游戲為主,小朋友們總是不緊不慢的。可是上了小學后,上學早、課堂時間長不說,還有一堆作業,如果還像幼兒園時那樣磨磨蹭蹭,孩子自然會跟不上節奏。”巴老師說,這種習慣不改,時間長了,小朋友會因為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產生厭學情緒,討厭寫作業、討厭上學。
“離開學還有一個月,家長就應該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要給孩子準備一個鬧鐘,教會孩子怎么看時間,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要求孩子一定按照時間表去做。”
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家長平時“懶惰”一點
上小學了,孩子們在校需要自己整理學習工具,收拾書包,若是還像幼兒園那樣由父母“包辦”一切,三天兩頭丟文具就成了一些孩子剛進入小學的“家常便飯”。
“在家里,孩子學習或玩耍后,家長總是把東西收拾得干干凈凈,但是到了學校,沒人再幫他們整理這些東西,因此書包里、課桌上總是亂糟糟的,丟了東西也是常有的事。”
科大附中的老師希望,家長們平時能“懶惰”一點,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東西,對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許多家長特別心疼寶貝孩子,無論是家務活還是孩子自己遇到的問題,凡是他們能解決的,從不讓孩子‘插手’。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幫孩子,而實際上是限制孩子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講故事+搭積木
注意力不集中,恐怕是小學老師和家長最頭痛的問題,而且,家長經常抱怨孩子的粗心,其實也與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密切的關系。
“目前,從一年級的課堂上來看,有的孩子上課聽講的專著程度幾乎能達到40分鐘,思維始終圍著老師轉,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一堂課聽不到10分鐘,甚至做小動作、講話,影響別的同學上課。”
科大附中的老師說,注意力是學生其他能力之“母”,記憶力、思維能力、計算能力、書寫能力等其他能力都離不開注意力。“注意力的習慣會明顯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學習效率。多數家長以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就會指責或打罵,其實,注意力是能力問題,需要培養。”
培養注意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孩子讀書。“當家長給孩子朗讀有趣的故事時,讓孩子指著字或幫忙翻頁,這時孩子沉浸其中,注意力是集中的。這種方法同時可以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因為現在小學課堂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傾聽是孩子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
“由于剛入學的孩子注意力時間較短,穩定性也比較差,家長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當孩子看書寫作業時,家長要盡量避免大聲講話或看電視,最好是和孩子一起看書,這樣既能督促孩子,又能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
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例如搭積木,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孩子,發展后勁更足,科大附中老師說,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從小學就開始培養了。
但是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媽媽:孩子從早晨一睜眼,到晚上閉上眼睛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卡在母親的手里,什么時間干什么,學什么,都是經過細細推敲,精打細算的,遇到問題一律媽媽來解決。
“時間長了,這樣的孩子就沒有了自我,沒有了自己的思維,喪失了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大附中老師說。
很多家長提供給孩子的東西都是標準的答案,而且唯一。比如指導孩子時,嫌麻煩,怕孩子受累,索性一步到位,把近似于答案的話直接拋給她,比如給孩子指導,直接說,這道題不是等于多少多少嗎?
“我們做父母的為了孩子,夸張一點說,寧愿效犬馬之勞。我們認為是在助孩子一臂之力,實際上在無情地剝奪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把我們應做到的啟蒙和引導的最關鍵性環節給忽略掉了。”
“這一點是最可怕的。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孩子學習有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科大附中老師建議,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家長要學會問孩子問題,因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往往是很活躍的。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說自己的想法,多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什么我們要構建民主的家庭環境?這是解放孩子的思維的。要教會孩子如何在課堂里去巧妙發問,從而鍛煉孩子的思維,引發孩子的積極思考。即使說錯了,也要給以肯定。當然要注意說話的環境。”
閱讀習慣的培養:學齡前識字很重要
很多家長希望灌輸孩子的知識越多越好,認為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我們家長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績考了多少分,他學會了多少字,會算多少題。培養孩子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凡是優秀的學生,并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優秀學生都有著共同的好習慣,那就是閱讀,大量地閱讀。”
“我們的孩子雖然是一年級,但現在開始,老師和家長就應該共同努力,想盡一切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帶領孩子走進閱讀的大門。一旦走進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著他不斷地前進。”
科大附中老師說,閱讀的前提就是識字,在入學前,家長一定要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孩子才不會覺得讀書有什么難,并能從中獲取自信。
下一篇:鼓勵寶寶“不聽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志向遠大的孩子更易成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