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天氣忽冷忽熱,孩子更易生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孫越峰說,最近來看中耳炎的孩子明顯增多,以白天半天門診量150位病人來算,中耳炎的病人占了15%,總有二三十個病人。
“除了鼻炎、鼻竇炎,中耳炎算是我們科室病人最多的病種了。”孫主任說,特別是晚上急診,看耳鼻喉科的孩子中有一半是中耳炎,都是因為耳朵痛得受不了來醫院。
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得過中耳炎
孫越峰主任說,12歲以下的孩子,特別是2-6歲的,很容易得中耳炎,這個病在孩子當中非常普遍,每十個孩子中,起碼有六七個得過中耳炎。
為什么孩子特別容易得這個病?
人的耳朵與鼻腔、口腔是相通的,這個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地方有個類似閥門一樣的結構。平時,這個閥門是閉合的。當吞咽、打哈欠時,這個閥門會打開,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氣壓,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動。
咽鼓管很短,只有三四厘米。而小孩子的咽鼓管還沒有發育完全,孫主任用四個字來形容它,“粗、短、平、直”。絕大多數孩子的中耳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感冒后,咽部、鼻部炎癥向咽鼓管蔓延,如果這個通道“粗短平直”,細菌、病毒等致病菌能夠輕易通過,進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中耳炎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流感病菌等,所以感冒的孩子,不少伴有中耳炎。
中耳炎的第二大病因是游泳。孫主任說,有些孩子游泳時,不小心喝了泳池里的水,而泳池里的水可能含有致病菌,當他不小心吞下去的時候,這些水很可能會通過咽鼓管導致中耳炎。
還有一些壞習慣,也會引發中耳炎。
不要捏著兩側鼻翼擤鼻子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捏住兩側鼻孔,并屏住呼吸。當用力鼓氣后再吞咽一下,就會聽到雙耳內“砰”的一聲,這便是鼻腔和咽腔的氣體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并振動鼓膜所致。這也證明了鼻耳是相通的,且咽鼓管功能正常。
感冒時,鼻涕較多,有的家長喜歡捏住孩子兩側鼻翼,然后讓小孩用力將鼻涕擤出。醫生提醒,這種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可能會引發中耳炎。
這是因為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腔至咽鼓管會出現壓力差,在這個壓力差下,原本處在鼻腔內的鼻涕,會倒流至咽鼓管,進入鼓室,引發中耳炎。
正確的擤鼻方法是:按住一側鼻孔,稍用力擤出另一側鼻孔的鼻涕。然后再擤另一側。
盡量不要讓孩子叼著奶瓶睡覺
許多小孩都有叼著奶瓶睡覺的習慣,醫生提醒說,叼著奶瓶睡覺也易得中耳炎。
當人坐著或站著吃飯喝奶時,咽鼓管位于咽部的上方,食物或液體不太可能進入咽鼓管。但當人躺下時,咽鼓管與咽部差不多處于同一平面上。吃奶時,咽鼓管的閥門又剛好是打開的,此時奶水就比較容易進入咽鼓管,流入鼓室,引發中耳炎。
所以盡量不要讓孩子叼著奶瓶睡覺,特別是在感冒時。
母親哺乳時,也最好采取坐位,把嬰兒抱起呈斜位,而不要躺著哺乳。
游戲易引發中耳炎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出現這些表現
要高度警惕中耳炎
小兒中耳炎是一個極易讓家長疏忽的疾病,它的癥狀表現為耳朵痛、聽力下降等。但這種癥狀有時候很模糊,以耳朵痛為例,有的是隱隱作痛,有的是劇烈疼痛,有時痛一下后又不痛了,或者在幼兒園里痛一下后回家后又不痛了。此時,有的家長會以為是孩子不當心碰到了耳朵,不會馬上懷疑是中耳炎。特別是對于3周歲以下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很難告訴父母到底哪里不舒服。
急性中耳炎如果發現及時,對癥下藥,一般馬上就會痊愈,不會影響孩子以后的聽力。但如果不及時治療,變為慢性中耳炎,就有可能導致孩子聽力永久下降,甚至有生命危險。
在這里提醒家長,當小孩出現下面這些情況時,要高度重視:
耳朵痛一下又不痛了,但精神沒有平時好;
抓耳朵,或時不時用手指掏一下耳朵洞;
對大人說話不理不睬、老是要大人重復一遍,或喜歡把電視機音量開得很大。
有的小孩,得了中耳炎后,并沒有明顯的感冒發燒癥狀,可能只是38℃以下的低燒,或流點鼻涕,如果伴有上面這些表現,家長就要高度警惕了。記者 王真 通訊員 王雪飛
下一篇:小兒自閉癥你真的了解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口腔潰瘍患兒如何在家處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