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于脾虛造成的孩子沒胃口、不長個,除了食療,家長一定還要學會用中醫外用的方法去調理孩子。中醫外用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就詳細談談捏脊法。
很多讀者都在微博上向我反饋,他們在家里堅持給孩子捏脊,效果特別好,于是,有家長問我:“有一種觀點,說給小孩按摩推拿什么的,類似您說的吃藥,就好像一直轟油門,總有一個外力干預他,那么長時間給孩子捏脊的話安全嗎?”
實際上,在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因為學習壓力大、久坐、活動時間少、吃的食物不安全等因素,孩子的背部肌肉組織往往會越來越緊,這是不正常的,如果家長常給孩子捏脊,幫助孩子把背部肌肉組織松開,就會對孩子的脾胃非常好,讓他們長期保持健康狀態。
為什么捏脊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如此大的影響?這是由脊柱對人健康的重要性決定的。實際上,脊柱在人體里起支撐作用,是支撐人體最主要的線。然后我們的內臟,打一個比方,就好像都掛在脊柱上一樣。我們的神經會從脊柱里面分支長出來,進入內臟——實際上我們內臟的好多功能都受神經的影響。
當我們內臟出問題的時候,你刺激這些神經,就會幫助到內臟。而中醫不說神經,說的是經絡,實際這些經絡的絡脈都是相通的。我們在按揉脊柱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調整內臟。
孩子長得瘦弱,其實是因為他身體有了郁結,長期處于壓抑狀態,導致經絡不通,而捏脊實際上在疏通、刺激經絡,在重啟孩子的自愈功能。
不要小看捏脊的過程,它會很快疏通孩子身體里面的重要經絡,讓氣血通暢、臟器功能恢復。
另外,人在捏脊的時候,如果某個部位有問題,那么一有刺激,比如捏起來感覺疼,氣血馬上加速運行,就會讓里面的內臟氣血也恢復運行,這樣就會給全身一個重啟的機會。我們為什么說捏脊好?就等于是刺激你的生長,促使你的恢復。
現在我們成人很多的疾病,其實與脊柱的紊亂也相關。比如說胃腸道、脾胃的疾病,甚至是心臟的問題,實際上是脊柱的紊亂引起的。比如上班族中午會枕著沙發的扶手,或趴在桌子上扭曲著睡覺,這就會導致脊柱的紊亂,紊亂以后使得經絡氣血不通,結果導致內臟功能紊亂。還有,睡覺姿勢不正、坐姿不正,都會導致內臟功能的紊亂,而把脊柱移正以后,疾病就消失了。這是一個正脊學的理論基礎。
實際上給小孩捏脊也是一種輕微的正脊,但它不是正骨頭,而是刺激周圍的皮膚,讓孩子的身體開始氣血通暢,正常運行。這也就是為什么捏脊會讓孩子慢慢變結實,變壯。因為捏脊讓孩子的脾胃變好以后,吸收的營養充分了,他就恢復正常的生長發育了。
給孩子捏脊實際上是在提升陽氣,因為主管陽氣的督脈、膀胱經等都在后背這一帶。因為陽氣主生發,孩子是靠陽氣生發的,陰是基礎,如果陽氣提升得好,這個孩子的氣血通暢,生發能力就強,就容易長。如果陽氣不足,孩子身上陰寒的東西多,就不容易生長。
延伸閱讀:捏脊和捏積有什么區別
大家在讀中醫書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捏脊和捏積兩字,這兩個說法有什么區別呢?兩者是一回事兒嗎?
其實,還是有點區別的。
什么是捏脊
嚴格地說,范圍比較廣,也包括對大人脊背的推捏的手法,一般只是手指向前提捏皮膚并捻動,但是不提起來,也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在對七歲以下的孩子調理時,方向是從下向上。有的學者提出,對于七歲以上的孩子,甚至成人,要從上向下捏,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可以參考的。
什么是捏積
捏積是在孩子有明確積食的情況下所使用的手法,此時一般是用雙手的手指向前面捻三下,然后提起一下,要提得孩子的腹部稍微離開床面,
甚至手指可以感覺到手指提起孩子肉時里面發出的聲音。這種手法稍微重一點,對消除積食,調理脾胃特別好,是現在大家通用的方法。
綜上所述,捏脊和捏積兩者還是稍微有點差別的,而我們通常給孩子做的捏脊,實際是捏積的手法。
--本文由北京紫圖圖書授權摘自《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一書
下一篇:3歲娃患斑禿?因為她焦慮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全天“不停嘴”,蛀牙風險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