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較輕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上呼吸道的輕度炎癥,低熱;特殊的斑丘疹和耳后、枕部及頸后淋巴結腫大。孕婦早期感染后,可能導致所生嬰兒出現各種先天缺陷,稱為先天性風疹綜合征。本病多發生于冬春兩季,5歲以下小兒多見。患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偶見再次感染。
因其疹點細小如沙,中醫學稱為“風痧”。
病因病機
風溫時邪從口鼻而入,郁于肺衛,蘊于肌腠,與氣血相搏,發于肌膚而得。由于邪毒較輕,一般只傷及肺衛,故可見惡風發熱、咳嗽、流涕等癥。肺主皮毛,邪從外泄,所以疹點透發后,即熱退而解。個別邪熱熾盛,可見高熱、口渴等氣營征象。
辨證論治
1.邪郁肺衛證
[證候]發熱惡風,噴嚏、流涕,伴有輕微咳嗽,精神良好,胃納欠佳,疹色淡紅,先起于頭面、軀干,隨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勻,稀疏細小,2~3日消退,耳后及枕部淋巴結腫大,舌苔薄白,質偏紅。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豆豉、牛蒡子、荊芥、薄荷、蘆根、桔梗、竹葉、甘草。若皮膚瘙癢,加蟬衣、白蒺藜祛風止癢;咳嗽甚,加前胡、杏仁降氣止咳。
2.邪熱熾盛證
[證候]高熱,口渴,心煩不寧,疹色鮮紅或紫暗,疹點較密,小便黃少,舌質紅,苔黃糙。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 透疹涼解湯。主要藥物:桑葉、菊花、連翹、薄荷、牛蒡子、赤芍、蟬衣、紫花地丁、黃連、藏紅花。若口渴甚,加天花粉、鮮蘆根清熱生津;大便干結加全瓜蔞、火麻仁潤腸通便。
經驗方
1.風疹方
[藥物組成] 金銀花15克,玄參15克,蟬蛻6克,薄荷6克,紫草9克,生石膏30克。
[功效]疏風清熱。
[適應證]風疹風熱型。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2.浮萍紫草合劑
[藥物組成] 浮萍,紫草適量。
[功效] 氣血兩清,祛風止癢。
[適應證] 風疹邪郁肺衛。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3.疏表散
[藥物組成] 淡豆豉25克,山川柳9克,荊芥穗9克,山梔皮9克,大青葉9克,板藍根18.8克,粉葛根9克,金銀花18.8克,青連翹18.8克,象貝母18.8克,白茅根18.8克,天花粉18.8克,潤元參18.8克,廣陳皮18.8克,條黃芩18.8克,冬桑葉12.5克,凈蟬衣12.5克,赤芍18.8克,羚羊角粉1.6克。
[功效]散風清熱。
[適應證] 風疹邪郁肺衛。
[用法用量] 顆粒散劑,每包1.8克。一日總量:一歲一包,3歲兩包,6歲4包,分2~4次服。
適宜技術
1.外洗法
地膚子、蠶沙、花椒葉、藿香葉各50克,將上藥加水煎煮去渣取藥液,用毛巾蘸取藥液洗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一個月。
用于皮疹透發,肌膚瘙癢者。
2.針灸法
取穴:肺俞、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列缺。壯熱不退加十宣、耳尖;咳嗽痰多加尺澤、豐隆;嘔吐加內關、中脘;驚厥加百會、印堂;神疲倦怠加關元、足三里。
操作:一般取2~4個穴位,壯熱不退者用強刺激瀉法,持續捻針2~3分鐘,不留針。根據病情每日1~2次,連續1~2日。
3.推拿法
揉小天心200次,揉一窩風200次,推補腎水300次,推清板門300次、揉合谷穴1~2分鐘,推清肺金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二人上馬2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少商穴針刺放血,新建穴先用三棱針刺,用捏擠法至皮膚色紫紅。每日1~2次,連續2~3日。用于風痧壯熱不退、煩躁不安、疹密色暗者。
4.食療法
冬桑葉10克,粳米50克。先將冬桑葉加水煎煮去渣取藥液,另將粳米煮成粥后再加冬桑葉藥液,再煮數沸即可。每日趁溫分食2~3次,直至病愈。用于風痧輕證。
預防護理
1.預防的重點是5歲以下小兒及婦女,風疹患兒應隔離至出疹后14日。
2.易感接觸者可服板藍根煎劑,每日2~3次,幼兒園發現風疹可集體服用。
下一篇:孩子反復感冒可能是便秘惹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兒腱鞘炎須盡早手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