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住沈陽市郊的劉女士有個兩歲半的活潑可愛的兒子。幾天前,兒子總吵吵肚子痛,不愛吃飯,時常哭鬧不安。當地醫院按消化不良、腸痙攣用藥治療,孩子的病情反而越來越重,出現了血便。劉女士嚇壞了,急忙帶孩子到沈陽市兒童醫院就醫,結果孩子被診斷為患了急性腸套疊。經對癥治療,孩子痊愈出院。
急性腸套疊是嬰幼兒,特別是4~10個月嬰兒的常見病,春季尤為多發。是指一部分腸管進入前方腸腔,越進越多,繼而發展為腸梗阻,如果治療不及時會產生嚴重后果。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是起病急驟,發病時常常伴有多次嘔吐,嚴重的有暗紅色果醬樣大便,有時在腹部可觸及包塊。
腸套疊的病因及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認為,內因是嬰兒回盲部固定未完善,該部游離度過大、蠕動過快;外因多是由于小兒上呼吸道炎、腺病毒感染,引起腸系膜淋巴結增大刺激腸管所致。也有少數病例是由于先天腸管畸形或腫瘤引起。
目前正值春季,早晚溫差大,細菌、病毒活躍,人們的戶外活動增多,使小兒急性腸套疊的發病率逐漸增加。沈陽市兒童醫院近日來就收治了30多名這樣的小患者,大多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積極預防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是避免急性腸套疊的有效措施。
急性腸套疊的治療,首先是通過溫鹽水灌腸復位。用這種方法治療,孩子痛苦小、效果較好,95%以上都可治愈。少數癥狀重、病程長的患兒需手術復位。如治療及時,急性腸套疊不會引起不良后果,亦無任何后遺癥。
急性腸套疊的診斷和治療雖然簡單,但由于病情輕重不一、個體差異較大,許多患兒可無上述典型癥狀,而只有拒食、嘔吐、煩躁不安或哭鬧,不易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對于非兒科專業的醫生而言,急性腸套疊的診治也有一定難度,往往會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腸痙攣、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這些尤其應引起廣大家長和醫生的注意。
沈陽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彭旭(本報記者閻紅整理)
下一篇:康復訓練讓聾兒聾而不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季猩紅熱中醫能退熱免疫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