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在門診中,經常碰到一些食積消化不好的孩子來進行捏脊治療。劉先生的兒子今年3歲,脾胃功能偏差,不思飲食,時而食積發燒,時而嘔吐酸餿食物,時而腹脹腹痛。近段時間更是精神不振,身體也逐漸消瘦。劉先生帶兒子去看中醫,醫生說是飲食不慎,脾胃受損而至食積,予以健胃消食中藥治療后癥狀緩解,但停藥不久又出現食積癥狀。后來針灸推拿科求治。
看小家伙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腹脹,舌苔厚膩,3歲的小孩像2歲小孩一般大。經診斷為食積,建議小兒推拿治療。考慮到劉先生夫妻接送兒子來醫院治療不方便,我建議劉先生自己學習小兒捏脊療法。起先劉先生還以為捏脊療法很復雜,一學才知道簡單易學。經過5次治療后,劉先生帶小兒過來復診,發現食欲好轉,舌苔變正常,排便也一日一次了,精神明顯好轉。三月后,孩子臉色紅潤了,個子也長高了。
捏脊療法是我國醫學界中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治療手法,原稱捏脊骨皮,以調整督脈與太陽脈之氣機,達到陰陽相配,扶正祛邪之目的。早在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就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的描述。經后世醫家不斷實踐,逐漸發展成為捏脊療法。顧名思義,捏脊療法就是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通過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直接作用于人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以此來治療小兒食積、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咳喘等癥。
捏脊療法一般是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風府穴)。重復5-10遍。一般每天1-2次。
捏脊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兩種方法可根據術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施術時小兒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務使臥平、臥正,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本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1-2小時后再進行。一般第一次給小兒捏脊時小兒會出現哭鬧,這時家長不必擔心,一般經過3-5次捏脊后小兒就不會哭鬧,而且小兒一般還會要求家長給他們捏脊,這可能是捏脊后小兒感覺舒服的原因。
(作者黃克勤系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針灸推拿科主治中醫師)
下一篇:央視曝光美味植物奶油:危害堪比殺蟲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小指甲透出6種健康信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