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兒童心理研究明確告知我們,孩子就是一個心理學家。孩子都是聰明的,他們都擁有一種天賦的直覺。
新學期開學,孩子暑假沒玩夠鬧情緒,媒體冠以“開學綜合癥”;中秋小假期結(jié)束,上班族頭天上班沒精神,媒體冠以“節(jié)后綜合癥”。大人不想上班,但無論如何都要想盡辦法調(diào)整,因為手里飯碗砸不起。孩子可就不一樣了,有的為不上學,想盡各種花招。在做“開學綜合癥”采訪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學生,開學前幾天嚷嚷頭痛、肚子痛,奶奶一聽嚇壞了,小孫子生病了,那可是個大事!上醫(yī)院吧?媽媽知道后,認為不必過于緊張,再看看,因為孩子沒拉肚子,睡眠也正常。第二天晚上,這位小朋友又說肚子痛吃不下飯,媽媽很詫異,家里飯菜沒問題,應該不會吃壞肚子,可奶奶已隨時準備上醫(yī)院,小孫子一邊靠在奶奶身上,一邊捂著肚子嗷嗷叫,頭上的汗一顆一顆滴下來。媽媽開始動搖自己的看法,加之奶奶在一邊不斷嘮叨,一家人終于決定帶著孩子去醫(yī)院。結(jié)果一檢查,什么事都沒有,家長怪醫(yī)生水平不行,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已看出些端倪,再次詢問了病情,觀察孩子的狀況。最后真相大白,原來孩子不想開學上課,在裝病。
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學家,你承認嗎?這個故事里的小學生,不但裝病,還知道在奶奶面前裝病更有效。“兒童也懂心理學嗎?他離心理學似乎太遠了吧?”這肯定是很多人的疑問。兒童心理研究卻明確告知我們,孩子就是一個心理學家。孩子都是聰明的,他們不需要懂得性格或心理學知識,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一方去對付另一方。他們都擁有一種天賦的直覺。常常見到有的小朋友,在不同的人面前態(tài)度截然不同,他們善于觀察人,知道哪些人面前可以得寸進尺,哪些人面前可以膽大妄為,哪些人面前可以俯首貼耳,哪些人面前可以規(guī)規(guī)矩矩。他們掌握大人的秉性與處事風格。
以前,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都認為,嬰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理性和是非感,他們的認知僅限于當前的具體事物,無法理解前因后果,也不能體會他人感受,更分不清現(xiàn)實與虛幻。即使現(xiàn)在,我們大人也常把孩子看作不完整的人,“你們小孩子不懂”,是大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可是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知道的事情比我們過去認為的多得多,他們懂心理、物理、數(shù)學等等。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研究者研究發(fā)現(xiàn),18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分辨他人的喜好。實驗中,研究人員把一碗生的花椰菜和一碗金魚餅干放在14或18個月大的嬰兒面前,然后每份都品嘗一下,做出喜歡或厭惡的表情,然后向孩子伸出手,問道:“能給我一點嗎?”如果研究人員表現(xiàn)得似乎很喜歡花椰菜,18個月大的嬰兒通常會把花椰菜遞出去,即使他們自己不喜歡這種東西(14個月大的嬰兒總是拿餅干給研究人員)。分析者認為研究顯示,年齡如此小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至少能以簡單的方式理解他人的想法。到了4歲,孩子對日常心理學的理解更加深入。
看到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我真覺得孩子世界的奇妙,而且作為大人,我們真不應小瞧那些小不點們,雖然是大人,也許有時候我們還不如孩子懂得多。把他們當成平等者,才能更好認識他們,陪著他們一起健康成長。
下一篇:寶寶后半夜出汗,媽媽要警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科成“輸液病”重災區(qū)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