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作者是30多萬微博網友推崇的安全用藥專家,為中央電視臺、北京衛視、湖南衛視、吉林衛視、湖北衛視等多家電視臺錄制節目。作為中美雙重認證職業藥劑師,作者以13年資深經驗深入闡述億萬國人最關心的用藥問題。
我國每年大概有250萬人因用藥錯誤或者藥物不良反應生病住院,其中有高達20 萬人死于用藥不當或者用藥錯誤。中國藥學會兒科藥學組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聾啞學校中,70%的兒童是由于小時候用藥不當而造成聾啞的。據20世紀90年代的項統計顯示,我國聾啞兒童達180萬人,藥物致聾占60%,約100萬人,并且以每年2萬到4萬人的速度在遞增。實際上,多數用藥問題并不是藥物本身質量不過關,而是由于選擇或者使用藥物不當造成的。在此,我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給大家講講寶寶用藥最容易犯的幾個錯誤。
1、中西藥混吃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覺,以為藥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藥加西藥,多種藥一起服。事實上,無論中藥還是西藥,絕大多數藥物進入體內要經由肝臟代謝滅活、腎臟排泄清除。由于兒童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因此應盡量避免多種藥物同時服用,以免造成肝腎損傷。
如果病情需要多藥同服,也應該知道如何正確服用。例如,當需要中藥和西藥同服時,我們一般建議兩種藥物至少間隔1個小時服用。
多種藥物同時服用時,還需注意各藥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復用藥,加重不良反應。再次強調,退燒用的對乙酰氨基酚成分同時存在于許多復方感冒藥中,如果退燒的同時還服用復方感冒藥,就有可能導致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過量,造成肝損傷。
2、弄錯劑量
藥品有不同的劑量單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時候,一些醫生還喜歡用簡寫,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在此提醒家長們一定要仔細識別。例如,抗過敏的西替利嗪滴劑,兩歲以下兒童每次用的劑量是0.25毫升(相當于2.5毫克),有些醫生喜歡寫2.5毫克,如果把這里的2.5毫克錯看成2.5毫升,那給孩子服用的量就達到中毒量了,嚴重者會導致兒童死亡,美國就曾報道過這樣的例子。
泰諾林在中國市場上有兩個濃度的產品,混懸劑的藥物濃度是160毫克/5毫升,而滴劑是500毫克/5毫升,如果家長不仔細核對濃度,很容易給錯劑量。
3、保健品當糖吃
保健品市場一直很紅火,不少家長怕寶寶缺維生素或微量元素,選擇給兒童服保健品。為了在口味上吸引寶寶,保健品的廠家把產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寶寶把保健品當糖吃。例如,不少媽媽給寶寶海淘“小熊糖”,這是一種兒童型多種維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愛,孩子們很愛吃。國外報道過多個服用小熊糖過量的案例,都是兒童趁父母不注意誤服導致的。再比如抗過敏的馬來酸氯苯那敏成分在很多復方感冒藥里也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寫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長們不知道俗稱的撲爾敏就是氯苯那敏,給寶寶服撲爾敏的同時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藥,很容易造成撲爾敏過量,導致寶寶昏睡不醒,嚴重者可造成意識喪失。
保健品吃多了也會中毒,提醒家長們要告訴寶寶這不是糖,要把保健品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或者鎖進柜子里。
冀連梅
下一篇:幼年鉛污染,老年易癡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臺灣“鮮大王”兒童醬油連續2個月質檢不合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