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正確喂養孩子的7大要點
1~4 歲的幼兒期,和嬰兒期、青少年期比較,雖然成長速度較緩慢,但是由于發育非常旺盛,所以正確攝取營養變得特別重要。孩子們在滿兩歲后,就會想要自己選擇食物,也會記得食物的味道,對于自己喜歡的食物和自己討厭的食物會區分得越來越清楚。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就是產生選擇食物的能力,喜好趨于明顯,形成飲食習慣的時候。
尤其到了四五歲,大部分的孩子對于喜歡的食物和討厭的食物區分得更加清楚,食欲也會隨著情感和身體狀況,變得非常頻繁,而這一切都會讓原本就神經敏感的媽媽更捉摸不定。
但也不必太過擔心。這個時期孩子的食欲變化通常都很難預測,而且對于自己喜歡的食物和討厭的食物也常有改變,這是自然發育過程中的一環。
可是,也不能因為這樣就完全袖手旁觀。每一個吃進肚子里的食物,對孩子的健康和成長都會有直接的影響。
那么,為了孩子的健康,媽媽能夠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我來介紹幾種在養育圣佑和英佑的過程中很有效的方法。
● 1.隨時檢查孩子們的營養狀態
“聽說玄米孩子吃了特別好。”
“蔬菜更好,菜單應該以蔬菜和魚肉為主。”
到處都有人談論有關孩子飲食的話題。大多數的媽媽在聽到一種說法后,通常都會馬上付諸行動。也就是說,只要是聽說有益孩子健康的食物,通常都是先喂了再說。
可是,這樣的行為一不小心就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舉個例子,玄米是非常好的食物,但是,對于消化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幼兒而言,有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和養生風潮一起廣泛流行的素食觀念也是一樣。孩子成長時必需的蛋白質,大部分都來自動物性食品,如果只強調吃蔬菜的話,往往會導致營養的不均衡。
因此,媽媽應該注意,重要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透過這些食物所攝取到的營養。觀察孩子每天吃的東西,大致就可以掌握他們一天攝取了多少營養物質。
但大多數家庭的飲食習慣是全家人一起吃大鍋菜,這種情況下要掌握孩子們到底吃了什么,又攝取了多少營養,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就會另外盛出孩子們一餐應該要吃的飯菜,透過這樣的一餐,就可以隨時知道,孩子們吃了多少又吃了哪些東西。這樣還可以讓孩子吃下足夠的蛋白質,和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歡吃的山菜等食物。
我的孩子現在已經養成了習慣,一天通常都會吃上兩三碟的山菜和水果。
● 2.發揮蔬菜和水果的最大作用
大部分的孩子并不太喜歡蔬菜。因為蔬菜都有比較特別的味道和口感。這時做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孩子都比較好哄,只要稍微換種方法甚至換個盤子他們可能就很高興地去吃了。
蔬菜使用熱水氽芝麻油涼拌,會比生食更容易被接受。這樣不但可以充分去除污染物質,而且能去掉一部分水分,比起生菜色拉,孩子可以攝取到更多的纖維素。加入芝麻油等調味料,能補充孩子成長中必需的植物性脂肪。蔬菜是孩子們不太愿意接受的食物,所以也需要利用一點點的調味料幫助他們慢慢習慣蔬菜的口味。
水果盡可能選擇孩子愛吃的。如果孩子拒絕某種特定的水果,那就要用營養成分相似的其他水果來代替。在同種顏色的水果中,也可以找到營養成分相似的水果。譬如說,番茄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番茄紅素,而在顏色相似的西瓜中也可以找得到。所以,對于小時候一提到番茄就會搖頭的圣佑,我就給他吃西瓜。
不過,為了防止習慣性偏食的養成,我會使一個小手段。趁孩子非常非常餓的時候,用孩子們喜歡的漂亮的小碗,盛一點點他們不喜歡吃的東西勸他們吃。
雖然蔬菜和水果都是孩子必需的食物,可是對于已經有自我意識的孩子而言,總不能硬把食物塞到他們嘴里。所以有必要進行持之以恒的努力,讓他們自發地吃一些東西,實在不行就找些營養上可以替代的食物。
● 3.和孩子們討論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對消化系統不好的食物大部分是油膩、咸和甜的食物。油膩的食物是造成肥胖等成人病的主要病因,咸的食物會提升罹患胃癌和高血壓的危險,甜食容易使孩子更具攻擊性。
對口味的喜好通常在幼兒期就會形成,如果從小就經常吃咸或油膩的食物,口味很容易就此固定下來。
所以從孩子第一次吃東西開始,就要注意別吃太油和太咸的食物。孩子如果總吃咸的,味覺的敏感度就會降低,進而口味也會變得越來越重。
我也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傷透腦筋。對咸味吃上癮的英佑甚至還曾經瞞著奶奶和我,偷偷跑到廚房里,偷吃調味罐里的鹽。我又能怎么辦呢?總不能天天跟在孩子后面吧。
終于有一天這種情況改變了。我丈夫是醫學記者,他寫了一篇咸的食物會引發癌癥的報導。我就趕緊把握這個機會,用孩子們聽得懂的簡單詞語,把它講給英佑聽。從此以后,英佑偷吃鹽的習慣不但不見了,還會像大人一樣嘮叨,嫌火鍋太咸,告訴家里的阿姨咸的食品對身體不好。
當我意識到孩子其實可以理解很多事情后,就常常使用這種方法。尤其是在吃過漢堡或比薩等快餐食品后,我一定會告訴他們里面有哪些成分,這些對我們的身體又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即便和朋友一起去快餐店的時候,我也會協助他們從菜單里找到對身體好的食物。吃炸雞的時候,也會告訴他們如何剝下雞皮,不吃雞皮的方法。當然,靠這樣的說明和教育是不能讓他們放棄喜歡的食物的,但是至少可以讓他們少吃幾次。
等他們再長大點,能自己讀健康雜志看醫學節目后,就讓他們自己去攝取知識,自己去考慮這些問題。
最近,我常聽到圣佑對英佑說:“英佑,你知道大腸癌有多可怕嗎?這些山菜如果不吃完,你就會得大腸癌。”
想要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自我判斷的能力最重要。一百句“對身體不好”也不如自覺到為什么不好來得有效。
● 4.選擇非刺激性、溫和的做菜方法
孩子對食物的溫度、味道、口感都非常敏感。一般來說,孩子喜歡甜、軟、大小剛剛好、方便在嘴里咬嚼的食物。也喜歡不刺激、色香味清淡的食物。跟太熱或太涼的食物相比,他們更喜歡溫熱的食物。
所以如果想要喂孩子吃些東西,最好多用他們喜歡的做法。盡可能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調味料或香料會比較好。而且刺激性強或口感硬的食物,不但會阻礙味覺的形成,有時候也有可能導致幼兒窒息。
此外,孩子會原原本本保留初次嘗過的食物的記憶。如果初嘗的食物在他的印象中留下太辣、太苦或奇怪的口感,孩子就會開始拒絕吃這種食物。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做法上的原因。站在媽媽的立場,做這些東西確實很費事。但是不要忘記一點,這些小小的努力,就是培養孩子們正確飲食習慣的快捷方式。
● 5.一湯匙政策
對于孩子拒絕的食物,到底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他們吃下去呢?
要喂2 ~ 5 歲孩子新的食物,使用“一湯匙政策”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趁孩子肚子非常餓時喂他吃一口新的食物,自然就可以增加孩子對這個食物的喜好度。利用這樣的方法,周期性地喂他們吃新東西,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吃到各式各樣的食物了。
一湯匙政策同樣適用于孩子們喜歡的食物。有些家長見胃口不怎么好的孩子突然喜歡吃一種東西了,就拼命做這種東西給孩子吃。結果沒多久他們就吃膩了。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剛開始給他少一點的量,等他全部吃完,又要的時候再給他。透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就會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呈現更大的興趣,這時自然就會享受吃本身的樂趣,進而形成值得鼓勵的飲食習慣。
● 6.運用色彩來吸引孩子的注意
有個成語叫秀色可餐。不管是多么美味的食物,如果形狀太怪異,就沒有人愿意下筷。相反的,味道雖然不怎么樣,但是造型吸引人的話,也會給人很好吃的感覺。
孩子們之所以會喜歡餅干和面包,除了因為它們脆脆和松軟的口感和甜味外,華麗的色彩和有趣的圖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當喂孩子吃他們不喜歡的食物時,花心思在顏色、形態上加工一下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例如,用綠色的蔬菜搭配胡蘿卜來增加鮮艷度,或者把它弄成可愛的造型,這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再有就是把食物放在孩子喜歡的漂亮的小碗里,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 7.在快餐里尋找慢餐
孩子長大形成自己的生活圈時,自然而然就會接觸到快餐食品。
一味地去阻止他們不是個好辦法。既然管不住,那就不如教導孩子如何在快餐中找到有益身體健康的東西。
近來,由于養生觀念的盛行,各地出現了很多養生食品。快餐食品也不例外,有的快餐店推出了利用黑麥面包、蔬菜、番茄等做成的養生式快餐食品。
當然,這一切和媽媽親自做的相比,一定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總比那些油膩膩的快餐好多了。也就是說,在這些快餐食品中,盡可能尋找對健康有益的“慢餐”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下一篇:天氣炎熱3歲內寶寶防苦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晝夜睡眠時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