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春天的來臨,家長們也開始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親子運動既能提高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又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尤其對于年輕的爸爸媽媽來說,怎樣根據孩子的特點設計一些有趣實用的親子運動就很有講究,本期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
親子運動作為互動方式之一,通過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做運動,達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根據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在5至15歲年齡段的孩子中,76%都表示想與父母一起運動。此外,爸爸媽媽在陪伴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能鍛煉身體。
當孩子還處于嬰幼兒階段時,爸爸媽媽大都會陪同、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幫助他們發展身體機能。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在上學以后,許多父母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腦力發展、學習成績上。可是正如運動應當貫穿于生命各個階段,親子運動也應當伴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爸爸媽媽注重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不但有助孩子身體和心理的成長,還可以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使孩子受益終生。
小游戲增強孩子體質
游戲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教孩子玩游戲,不僅能讓孩子的四肢得以均衡運用,增強體質,還能讓他們在游戲中學到很多知識,促進大腦發育。
育兒專家推薦了幾類適合幼兒的游戲種類。
一、趣味性、模仿性強的游戲。
有助培養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激發經常鍛煉的積極性。可選擇模仿各種動物行走的游戲,如兔跳、螃蟹行、蚯蚓爬、狗跑、鴨步。
二、適合孩子身心特點的游戲。
幼兒大腦皮層中興奮過程占優勢,并易于擴散和轉移,情緒波動大,心理狀態不穩定。如貪玩、好動、注意力及易分散、理解能力差,因此,應選擇動作簡單、節奏明顯和說、唱、動相結合的游戲。
三、注重同伴協作的集體性游戲。
幼兒從整天圍著父母轉逐漸發展到對同齡兒童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集體性游戲可以促使他們要考慮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同伴協作。可選擇傳遞球、接力、追逐、攻防等游戲。
根據年齡側重點不同
1—6歲是幼兒感覺運動發展的最佳時期,此時有目的、有計劃的發展幼兒的感覺和運動,不僅對大腦是良好的刺激,有助提高大腦對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支配能力,還能促進運動神經的發展。可以讓他們進行多種器官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身體活動游戲。
1—3歲 可選擇眼、手協調的游戲,如投水平目標、投垂直目標、手指體操、捏橡皮泥等。眼、腳協調的游戲,如踢定點球、踢滾動球、踢球打目標等。聽覺游戲,對語言、音樂等刺激作出反應等。本體感覺游戲,如側滾、馱物爬、兩腿兩足夾物走、拍球等。
3─6歲 可選擇身體協調性、柔韌性的游戲,如各種曲線跑、各種躲閃游戲、跳皮筋、伸展性體操等。平衡性游戲,如單足站立、在低平衡木上走、學騎自行車等。彈跳性游戲,如跳起摸高、腳猜拳、跳房子、跳繩等。
進行身體活動應選擇平整松軟的場地進行,游戲前做一些適應性的準備活動,家長還應掌握并及時調節活動量,避免過度疲勞,并以保證孩子的安全為前提。
相關鏈接
在日本,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學校,各種親子活動很常見。特別是運動會,一般的學校或幼兒園,都有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的項目。最受歡迎的是“兩人三足”運動。具體做法是,將孩子的一只腳和父親或母親的一只腳綁在一起,然后分組賽跑。要想取得好成績,兩個人必須配合默契,所以最能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頗受日本人青睞。在很多幼兒園、小學的運動會上,“兩人三足”賽跑往往成為壓軸戲,把運動會氣氛推向高潮。
此外,棒球在日本深入日常生活,各地居民區都能找到全家參與的球隊。日本很多棒球名將都出自“親子”同樂的家庭球隊。
下一篇:小孩“春捂”不宜捂太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這樣“春捂”更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