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活動背景:3月3日是第十一屆全國愛耳日,北京同仁醫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健康時報社作為特邀媒體支持參與了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耳與聽力初級保健手冊》贈書儀式、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天使回聲基金項目三周年回顧,以及欣賞了人工耳蝸術后兒童節目表演。今年的主題是“人工耳蝸———重建聽的希望”。
對于失聰的孩子來說,植入一枚小小的人工耳蝸,就等于有了新的生命,此時最高興的恐怕就是家長了,恨不得馬上就要孩子大聲喊出“爸爸,媽媽”。然而,由于家長急著讓孩子說話,反而影響了他們正常的語言康復學習。
黃麗輝教授就舉了一個她最近接診的病例。奇奇(化名)一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度聽力損傷,1歲多時父母好不容易攢夠了錢,為她裝了人工耳蝸。
1歲多正是孩子學說話的黃金年齡,為了讓奇奇早點開口,父母天天耐心地教這教那,看見什么都教孩子說。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年多的訓練,不論爸爸媽媽跟奇奇說什么,她都能準確地復述下來。
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但當他們來到同仁醫院找到黃麗輝主任時,專家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黃主任問奇奇:“寶寶你幾歲啦?”得到的答案不是兩歲或三歲,而是同樣的一句話“寶寶你幾歲啦”?沒想到家長的苦心卻換來這樣的結果,奇奇雖然能準確清晰地復述大人讓她說的話,但這句話什么意思,她根本就不理解,也就無法正常地與他人交流。
黃麗輝主任說,這樣的例子在門診中不是少數,因為很多家長不了解,說話應從培養兒童的聆聽意識開始,到聽到聲音、分辨聲音、聽懂聲音,開口說話并用言語進行交流,這需要一個科學的訓練過程,同時也是一段艱苦而漫長的過程。
如果家長過于心急,以為做了人工耳蝸就意味著馬上可以順理成章地講話
了,忽略了中間那個讓他們去理解、分辨聲音的過程。那么,到最后即使能說話了,也不會在說話時把腦子和嘴巴聯合起來。
臨床認為,人工耳蝸植入越早,患兒的康復效果就越好,人工耳蝸可讓患兒獲得大約80%的聽力,并能夠清晰分辨聲音。隨后還要接受必要的語言康復訓練,培訓時間的長短根據病情有所不同,一般分為:6個月、9個月、12個月。只有通過階段性的科學語言康復言語訓練,才能幫助小患兒盡快走過這段路程,回到有聲的世界,并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擁有美好的生活。
下一篇:寶寶春季長高不能忽略5件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天寶寶有效防病的4點建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