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牙牙學語時,經常口齒不清。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實這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期。而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只要口齒不清,就是“絆舌”,應該一剪了之,卻又適得其反。究竟什么是“絆舌”?家長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每天做絆舌手術10多例
“我娃兒4歲了,說話經常說不清楚。喊哥哥經常喊成‘多多’。我朋友說可能是絆舌,喊我帶他到醫院看一哈。”
“我娃兒也是說話說不清楚,經常叔叔喊‘嘟嘟’之類的。教了好多次,都改不過來。”
“我女兒生下來的時候給她剪過絆舌,但是現在3歲了,還是說不清楚話,而且舌頭有點伸不直的感覺。” ……
昨天上午,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口腔科門診處,10多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進行“絆舌”檢查。而相同的是,大部分家長都是因為孩子說話口齒不清,因此懷疑孩子是“絆舌”。
口腔科主治醫生鐘渝翔說:“我們平均每天要做10多例兒童絆舌手術,多的時候一天可以達到20~30例。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或多或少都有點絆舌,只是有的孩子隨著發育自然就好了,而有的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但是,很多家長認為娃兒說不清楚話就是絆舌,這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總是說不清楚耳朵一詞
“幺兒,給媽媽說一哈耳朵在哪里?”“‘A朵’在這里。”29歲的朱琳正在與自己將近3歲的女兒小敏對話。
朱琳說:“看嘛,她說‘耳朵’一直就說的‘A朵’,她從1歲就會說話了。但是不管啷個教她,只要是r、l的音,還有我們教她普通話,像zhi、chi、shi之類的卷舌音,她都說不清楚。”
原本朱琳與家人也沒有在意,認為孩子正是學語的時期,屬于正常現象。可隨著小敏年齡的增長,說話依舊沒有改變。等到孩子2歲左右,依然如此。
有時候,朱琳帶著小敏和親朋好友的孩子們一起聚會玩耍時,比小敏大的孩子經常都會因為小敏說話而嘲笑她,甚至還故意讓她說“耳朵”一類的詞。雖然孩子們不懂事鬧著玩,并無惡意。但朱琳很擔心孩子長大后依舊如此,會影響到她的生活。
“最近我媽提醒說孩子是不是絆舌,因為我小時候生下來就剪過絆舌,但是現在的娃兒都不剪了。才喊我帶娃兒來看一哈。”朱琳說,醫生診斷發現小敏確實屬于絆舌。
醫生提醒>
最好在兩三歲時剪絆舌
在過去,孩子只要出生都會“剪絆舌”,但這其實是錯誤的。首先,孩子剛出生口底發育不完全,有些孩子“剪絆舌”后,雖是小手術,但也需要進行麻藥、縫針等,孩子太小承受能力較差。
而過去新生兒“剪絆舌”,并不會縫針,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口底發育,傷口處粘愈合,絆舌反而會變得嚴重。
而孩子2-3歲口腔發育逐漸成型,是最佳手術治療時間。
兩個方面可辨別絆舌
究竟什么是絆舌?家長應該如何判斷?對此,口腔科主治醫生鐘渝翔解釋,絆舌在醫學上叫舌系帶過短。而舌系帶是一種結締組織,附著于舌腹中后部。張開口對鏡子看,會看到舌下正中與口底之間那條縱行的系帶,那就是舌系帶。它對吐字發音和吞咽具有重要作用。
正常的舌系帶能使舌頭靈活伸出口外,并能舔到人中穴位處或上卷舔上前牙。如果舌系帶過短,舌尖不能上卷,或者前伸時舌尖部形成溝狀或呈W形,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口腔活動,因此,孩子發舌腭音和卷舌音(如:l、r、s、z)受限,造成孩子說話不清。
舌系帶過短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薄膜型,它是由雙層黏膜折疊而成的,幾乎無粘膜下結締組織,呈半透明狀,這種類型的舌系帶過短舌頭運動可能稍受限制,但不一定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可以不用進行手術治療;另一種類型是粗厚型的,即舌系帶粗大、肥厚,中間結締組織較多,舌頭和口腔底部幾乎粘連,這種類型的舌系帶過短通常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發音,這種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因此,家長可以從孩子的發音和舌頭是否能伸出來辨別孩子是否屬于絆舌。而不是單從孩子的發音上來看,畢竟重慶的方言很少用到卷舌音,加上孩子學說話口齒不清屬于正常情況。如果孩子兩種情況都符合,應該盡早到醫院就診。重慶晨報記者 聞青 報道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