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教會孩子接受分離,避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的發生與成因
分離焦慮的行為,在兒童發展初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孩子約六到八個月大開始,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認人及環境,而分離情緒產生的高峰期則為十八個月到兩歲半,并在三歲以上逐漸消失。伴隨著安全感的需求,嬰幼兒在發展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比較好的依附關系。
分離焦慮常見于學齡的孩子。通常在開始上學的初期,維持一到兩個月可視為正常狀況,但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時間過長,潛在的壓力與焦慮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發展。
在流行病學中,分離焦慮的發生率約為8到10%,其中,女生又為男生的兩倍,分離焦慮表現較為嚴重的孩子經常合并有社交、行為的問題,甚至有較為顯著的焦慮、情緒低落及無助感;長遠的影響則包含影響學習及未來工作表現。
分離焦慮的成因,可分為先天的生理因素及后天的家庭因素,后者包含童年經驗、個人情緒、家庭因素。焦慮往往建構在害怕的情緒上,因此我們須先了解各個階段的孩子害怕的因素有哪些。
大腦小百科
害怕的感覺輸入與響應乃是透過大腦視丘、海馬回(海馬體)及杏仁核的傳導與響應,研究證實,過度害怕及長期恐懼,足以讓大腦結構產生改變。有分離焦慮的孩子相信當他們熟悉或依賴的人跟他們分開時,將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害怕的情緒,導致孩子希望能避免離開家人的視線。有分離焦慮問題的孩子,無法離開主要照顧者,無法單獨入睡,且會有不愛上學的問題產生。
兒童常見的分離焦慮表現
你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嗎?不妨勾選以下的家庭版檢核表(分離焦慮):
若上述的情況存在四周以上,并且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請家長應尋求兒童醫療專業協助,透過專家適當的引導與介入,讓孩子快樂地成長與獨立。
分離焦慮而拒絕上學的因應方式
·行為改變:養成良好而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規律而健康的飲食習慣。
·漸進式增加上學時間:告訴孩子上學是必須的,但不須勉強一開始就長時間在學校,面對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應采取逐漸增加在學校時間的方式,讓孩子逐漸習慣和主要照顧者分開也可以很好玩;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即使當天不須上課而待在家中,仍建議依照學校的作息,避免其他娛樂性的活動,才不會讓孩子期待不用上課。
幼兒教育研究顯示,分離焦慮是孩子不愿意上學最主要的因素,專家們皆強烈建議應及早引導誘發孩子參與團體游戲,讓學齡的孩子盡早進入團體生活,增加社交互動技巧。
兒童發展專家的腦科學育兒法
改善孩子的分離焦慮,你可以這樣做
一到三歲的大腦訓練游戲
◎親子躲貓貓: 家長可以跟寶寶玩娃娃不見了,又跑出來了,寶寶經常對類似的情況感到有趣。這樣的游戲可以讓寶寶知道,不見的東西會再出現,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可以跟比較小的寶寶一起玩藏在枕頭山后面,然后再跑出來的游戲。
◎一個小小世界: 給孩子獨立的游戲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玩的時候,不論是喝完牛奶、換完尿片,都可以給孩子一個短暫的獨立游戲時間與空間。從自己玩三到五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家長則是在適當范圍內,以便在短時間內有效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
◎愛的抱抱: 在孩子開心、難過、不安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個肯定的擁抱,跟孩子擁抱的習慣,可以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對未來產生分離焦慮的情形也能有所控制。另外,適當的幼兒按摩,可以透過皮膚感覺傳達安定訊息給大腦,家長可以用整只手輪流握住孩子的手腳皮膚,由上而下稍用一點力氣地握,有點像在擠沙拉,重復來回十次左右。
四到六歲的大腦訓練游戲
◎尋寶游戲: 家長可以跟孩子輪流把心愛的東西藏起來,讓對方去尋找,并提示孩子大概的方向。類似的活動可以讓孩子體驗把東西找出來的喜悅,并且感受找不到心愛物品的慌張,但這種不安全感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安撫。
◎小演員大導演: 開始情境演出前,家長須先做說明,例如:媽媽去買菜、寶寶去上學,等寶貝下課,媽媽會去接寶貝噢!然后假裝開著車子帶寶寶到定點,請他在該處稍等,告訴孩子上學很開心噢。時間過得很快,在學校玩完游戲,媽媽就來接你啰。然后再前往該定點接孩子上車。整個情境的模擬可以為上幼兒園做準備。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消失是會再出現的。
◎大家說拜拜: 不論孩子跟爺爺、奶奶、奶媽、叔叔等親人出去散步、去廁所、甚至只是洗澡、吃飯或是自己的游戲空間,周圍的人都可以跟孩子說再見,讓孩子習慣“再見”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事件結束,所有人都會再出現,借此建立孩子對分離的安全感。
七歲以上的大腦訓練游戲
◎都市規劃: 爸媽可以讓這個年紀的孩子安排都市間的短程交通路線,并跟著孩子的路線,到達短程的目的地,如“我們如果要去公園玩,除了可以過兩個街道,然后右轉外,還可以怎么走?來,你想想看或找找看地圖,爸爸媽媽等一下跟著你走!”從中體會規劃跟尋找的樂趣,促進孩子思考,并增加學齡孩子獨立的經驗。
◎熱線你和我: 家長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讓孩子到其他家人住處暫留,先從半天開始,但在這段不在孩子身邊的時間里,家長要借由打電話的方式關心孩子,讓孩子認為家長其實沒有離開過。逐漸習慣家長不在身邊的感覺,并且增加與非爸媽的相處時間。
◎遮眼躲貓貓: 將孩子的眼睛遮起來,讓孩子一起躲貓貓抓人的游戲。沒有視覺的幫忙下,可以刺激孩子更多聽覺專注及肢體律動感覺的發展。經常玩這游戲的孩子不易怕黑,也較容易建立不怕分離的感覺。
本文由北京紫圖圖書授權摘自《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下一篇:父母別誤解對孩子的“尊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聰明父母懲罰孩子的九大學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