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近日來,關于幼兒園年幼的孩子 入廁時該不該“男女有別”?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幾十年來,我國幼兒園習以為常的做法開始遭到一些家長和幼教專家的質疑。與此同時,一些條件優越的幼兒園里,“男女分廁”或是類似于分廁的做法已經悄然開始實施,對于幼兒園孩子的性別教育也在關于“男女分廁”的爭論中逐漸展開。
孩子的性別教育,對于家長們來說似乎再簡單不過: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沒有什么教導可言。但是,育兒專家指出,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角色 不僅關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會交往、戀愛、婚姻、家庭生活,還會影響其心理發展,而在幼兒園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是對3-6歲幼兒性別教育的關鍵方面。大部分的幼兒從3歲開始就會對“我”從“哪里來的”這樣的問題感興趣,隨著年齡的增大就會提出一系列與性有關的問題,比如:“我是從哪里來的?”“我是怎樣進到媽媽的肚子里去的?”當然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出于質樸的好奇心,同時,也反映出人的性認知和性意識 的形成從小就開始了。然而一直以來受中國傳統觀念的束縛,當3、4歲幼兒對性疑問最多的時候,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以及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往往采取回避或訓斥的方式匆匆結束與孩子的交流,而有些幼兒對擺弄自己的性器官發生了好奇時,因未得到成人的正確引導與及時的干預而形成習慣性的動作……諸如此類的問題行為,如未及時地給予矯正,會使孩子從小對性就埋下“性羞恥”“性焦急”和“性神秘”等等的陰影,到孩子長大后極有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心理,也可能發展成為性心理障礙 。因而只有家長和幼兒園同心協力 ,做好幼兒性別教育,才能最終幫助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
做好幼兒性別教育之家庭篇:
我國家庭幼兒性別教育的困惑:兩難的性別解答
身為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和孩子討論“性”無需忌諱,這可能也是必要的話題,但是,當小寶貝真的問起,到底怎樣回應他才是恰到好處呢?
案例:兩歲的嘉嘉有次與小表妹一起洗澡,兩人在水中快樂地撲騰,很快,兩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彼此身體的不同上。嘉嘉認為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樣東西。洗完澡出來,嘉嘉便把自己以前遇到的疑惑也一古腦地向媽媽倒出來:“為什么妹妹沒有小雞雞?為什么我站著小便而妹妹蹲著?為什么小寶寶 在阿姨肚子里?小寶寶是怎么跑出來的?爸爸也會生小寶寶嗎?我為什么沒看見爸爸媽媽結婚?”
案例分析:遇到此類問題,大多數媽媽都會遇到和嘉嘉媽媽一樣的苦惱:不想遮遮掩掩地欺騙孩子,使孩子對“性”太過無知,在該領域存有太多神秘,對他將來擔任的性別角色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然而想要坦白地告訴小孩,又不知該如何表述,直接說吧,孩子可能不懂;解釋得不好,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
專家指引:對年齡尚幼的孩子,父母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幫助孩子理解,比如,可以借助圖片,告訴孩子,阿姨的肚子里長著一朵神秘的花,小寶寶就是在花苞里一點一點地孵化出來的。回答諸如“妹妹為什么沒有小雞雞”的問題,在向寶寶傳遞“這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區別”等刻板的性別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引導孩子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同,告訴他,因為他有“小雞雞”,他是個男孩子,男孩子就應該獨立、勇敢、豁達等等。對孩子的性教育應該是種“軟”教育,也就是說,選擇一些貼近兒童心理的圖畫或者動畫片,讓孩子先從圖象上理解了,隨著他慢慢長大,再進一步解答不同時期他對“性別”和“性”的疑惑。
新加坡 家庭的性別教育:
新加坡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向營業員詢問,這是男裝還是女裝?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嬰,盡管還裹著尿布,卻穿著正式的男裝三角褲。他們的母親說,應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boy”。 當孩子學說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經常重復。在孩子學說話時,又教他們學說“I am a boy”或“I am a girl”。如果你故意對一個小男孩說:“You are a girl。”盡管他還不滿兩歲,他還是會很生氣地大喊:“No! I am a boy !”(不!我是男孩!)
教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一次,一位母親送兩歲多的兒子上幼兒園,那孩子哭著粘著媽媽不肯走,這位媽媽用堅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能哭,你是男子漢 ,男子漢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強忍著淚。還有一次,一位女士與兩三個男孩等電梯,電梯門一開,那位女士讓孩子們先進,他們卻不進,其中一個示意說,“Ladies first”。
下一篇:幼兒早教 家庭才是根本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歲后讓孩子知道男女有別教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