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阿斯伯格綜合征常見于調皮兒童,易被誤診為多動癥或性格障礙
●患兒本身可能很聰明并具備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導,長大后從事的職業有可能與兒時特長相關,可以積極化弊為利
剛剛過去的“世界自閉癥日”,讓社會對不肯開口說話、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天使們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關注。但你聽說過“高端自閉癥”嗎?與閉口不言的普通自閉癥患兒大相徑庭,這群孩子很可能是班上的“搗蛋王”,活潑好動,不聽指揮,且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看似更像“多動癥”,但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阿斯伯格綜合征”,即語言發育正常的高功能自閉癥。
專家介紹,這種病臨床發病率甚至高于普通的孤獨癥,而它的危險之處在于:不被老師和家長認知,所以教育手段單薄;表現更易被界定為性格障礙或多動癥。“其實這些孩子本身可能很聰明并具備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導,長大后從事的職業很可能與兒時特長相關,可以積極化弊為利。”專家表示。
患兒常被誤診為多動癥
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這么幾個讓老師和家長頭痛不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無端興奮、永遠多動、話多、課堂紀律差、做事我行我素、極其“以自我為中心”。這類孩子很可能背上多動癥的“罪名”,但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與多動癥截然不同的病癥阿斯伯格綜合征。
“程度厲害的患兒還遠不止于此,具體表現為會對老師和家長的指令聽而不聞,有時會在上課時離開座位,走出教室;人際關系差、不合群,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經常和同學發生沖突,受同學排擠;行為較同齡孩子幼稚,顯得過于單純,不懂迂回;情緒易波動、易發脾氣;喜歡重復問問題,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說話滔滔不絕,不在于對方是否感興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自來熟"表現嚴重……總體來說,這種孩子給老師和家長的感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行為幼稚、注意力分散、聰明古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專科主任羅向陽教授介紹說。
但對于這些兒童,在多年延續至今的教育制度下,往往老師和家長更多關注其“多動、注意力分散、課堂紀律差”等缺點方面,而這些表現不是換來師長們的打罵不休,就是常成為首診主訴,被誤診為多動癥。
該病屬于自閉癥高端形式
阿斯伯格綜合征與孤獨癥同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疾病亞型,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其發病率高于典型孤獨癥,是一種高端形式,屬于一種高功能的自閉癥。
據介紹,該病的患兒往往機械記憶能力很好,如認路、記憶火車時刻表、地鐵站或公交站牌等;他們可能對某些領域或學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較深入的了解;他們的智力和語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時甚至會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或者說出一些讓大人感到吃驚的話,顯得文縐縐,像個小大人;雖然他們和小朋友的相處常常有沖突,但是他們卻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從而容易受同齡人排斥。另外,他們可能行為比較刻板、固執、思考問題直來直去,顯得不是那么靈活,還存在手眼協調能力以及精細動作能力差等問題;比較討厭寫作業,可以口若懸河般地說出某件事情,卻不能將所說的寫在作業本上。
“當然,這些表現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不盡相同,程度也不一樣,但他們有著共同的核心障礙:社交困難。因為其語言及智力水平發育大多正常,所以孩子的社交困難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長和老師察覺,加上國內對該癥認識不足,造成其漏診誤診較多。”羅向陽介紹,阿斯伯格綜合征患兒往往伴隨注意力渙散、多動、課堂紀律服從性差的問題,故學齡期患兒往往因為以上表現而就診于兒童心理行為門診。
目前該病教育手段較單薄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心理行為門診的郭嘉醫生介紹,由于國內醫學界對該病的認識時間還較短暫,所以目前研究較為有限,可供家長和老師參考的教育手段也比較單薄。但他表示,還是有大的原則可以供老師和家長遵循的:對孩子行為的理解和寬容就是首當其沖應該做到的。
郭嘉介紹,監護者、教育者首先要明確,患兒的問題行為不是有意調皮搗蛋,而是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大腦,其出現的問題行為與其神經系統發育有關,這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著,要學會對孩子的一些瑣碎問題行為充分容忍,不要事無巨細地把關,更不要用“乖孩子”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老師對患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也要區別對待,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教育他們,而不是在課堂上大聲呵斥。
應對患兒的特殊能力給予培養
包容理解還算容易做到,如何對患兒的問題和行為進行矯正才是真正的現實大難題。“我們建議,對于嚴重干擾課堂紀律、妨礙他人及不符社會規則的行為,必須去面對解決。”郭嘉介紹,老師和家長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戲”、“問題行為(錄像)分析”或“正確行為示范表演”等形式教育孩子;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干預也可以明顯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多動、易興奮暴躁的癥狀。文/記者涂端玉 通訊員梅枚
下一篇:兒童腫瘤有蛛絲馬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感冒、吃太多易引發多抽動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