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的競爭者只有“昨天的我”
在讀高三的時候,我身邊的一位朋友突然變得陌生起來。這位朋友高中畢業后,考取了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在高中時代競選學生會主席時,他曾是我的“勁敵”,是我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最終,這位同學被選為我們學校那一屆的學生會主席。
坦白說,我對“學生會主席”這個頭銜并不感興趣。看到這里,讀者朋友們肯定會不禁發問:既然不感興趣,那你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參選啊?個中緣由,說起來有些不好意思。由于我長期在學校里和社會上參加社團活動、志愿活動等,潛移默化地就在平時積攢了不少人氣,競選學生會主席時,可以說是被同學們強行推上選舉“神壇”的。
但是我的競爭對手的情況可不一樣。他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因為,他打算去斯坦福大學學習的專業與“領導力”有密切聯系,而斯坦福大學考查學生領導力的標準,是申請人員有沒有在高中畢業時,在萬千學生面前進行過“畢業演講”。我所上的高中,在畢業時會有三名學生進行畢業演講。一名是首席畢業生(指學習成績最優異的學生),另一名是校領導通過面試選取的學生,而最后一個名額則是學生會主席。由于學習成績不夠優秀,我的那位競爭對手想以首席畢業生的身份進行畢業演講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必須要成為學生會主席才會有百分之百的機會進行畢業演講(順便提一句,雖然在競選學生會主席時我“不幸落馬”,但我在畢業時,仍以首席畢業生的身份進行了畢業演講)。
當時,這位朋友或許是太希望自己能當上學生會主席了,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都對我做出一些不太友好的舉動。有一次,我們參加為醫院捐獻彩色蠟筆的活動時,那位同學向自己的組員高喊:“同學們,我們給醫院捐獻的蠟筆,一定要比帕特里克多才行!”喊著這樣的口號,他向我發起了挑戰。又有一次,我在教務室和老師談完話之后出門,那位朋友居然沖我用充滿挑釁的口氣說道:“你都和老師談什么了?該不會是Grade-grubbing吧?”稍稍解釋一下,“Grade-grubbing”是指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而奉承老師的行為。這樣的話滿含諷刺挖苦之意。
最讓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他正好在選舉學生會主席的當天過生日,除了我之外,他邀請了周圍所有的同學。我也是后來通過旁人才得知,這個極其幼稚、可笑的計劃原來是他的母親一手策劃的。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這些事情肯定會讓人覺得心頭像是被鋪上了一層沙粒一樣,非常不舒服。現在細想一番,我卻不覺得委屈,畢竟他的準備工作做得比我更為出色。再者,當時我確實對“學生會主席”這個頭銜并不感興趣,我也不想被卷進如此幼稚的爭斗當中(或許是因為我這樣的態度,讓他覺得我不夠尊重他,所以才會讓他感到憤怒)。
在前文中已經說明了,最后那位同學如愿以償地成為了學生會主席。但是,我卻無法向他送去發自肺腑的真誠祝賀,因為我無法認同他的做法。實際上,這位朋友為了當上學生會主席而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比我得到更好的選舉分數而已。對于注重學習過程的我來說,我始終無法把他當成是自己真正的對手,更不能欺騙自己給他送去假惺惺的“由衷祝賀”。
美國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國家。從教育制度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充滿著“競爭”色彩。因此,在美國長大并受教育的我也不可能會無視“競爭”。既然無法躲避競爭,那么我只能正面迎上去,勇敢地面對,而且還要從競爭中勝出!可是后來發現,即便我只是單純地想要從競爭中勝出,也會招來許多人的誤解。特別是在發揮自己特長的時候,不擅長的朋友們會認為自己遭到了“挑釁”,或者,他們干脆認為我是在“炫耀”自己的天賦。
實際上,我們從許多社會性活動和人們的行為中很容易看得出,無論是哪種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大家都無一例外地難免與別人進行比較和競爭。但是我從小就不喜歡和別人進行比較,包括現在也是如此。因為,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和“擊敗對手,成為某一活動的第一名”毫無關系,我一直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從自己獲得的成就中得到最大的滿足可以了。或許是因為抱著這種理念,我只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會去刻意觀察對手的行為,在對手身上花不正當的心思,或者是處心積慮地去尋找“對手”。
因此對我來說,比起擊敗對手時所品嘗到的成就感,在接觸到新鮮事物時所感受到的喜悅感更能給我帶來快樂。當然,在競爭的大環境下,有些時候我們確實不得不面對競爭,但這時我會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自身能力,享受過程等方面。當然,無論做什么樣的事情,如果想享受過程,就必須先體驗到樂趣才行。所以,對于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注重學習過程的我來說,用競爭換來 “第一名”、“滿分”、“首席”等榮譽的意義并不大,那些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只有心靈的愉悅和真切的樂趣才是最主要的。
我喜歡那些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敢為自己的冒險行為負責的人。這種性格光明磊落,往往會成為人們非常可靠的朋友。我最討厭的就是面對自己的競爭對手不敢正面迎戰,在背后做小動作,用卑劣的手段去謀取勝利的人。這種人往往心胸狹隘,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作為所有事情的出發點,不會容忍周圍人比自己更為出色。
由于身處充滿競爭的美國,對于本性并不喜歡競爭的我來說,經過這場“競選風波”,我也不得不好好考慮今后該如何應對競爭所帶來的種種不可預料的問題。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之后,我決定不把精力投入到單件事物的“勝負”之上,而是通過提高自身能力,在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去爭取更為優異的成績,從競爭中盡量爭取到好的結果。另外,我比較喜歡在學習的過程中擴大知識面的學習方式。其實,太在乎考試排名的話,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壓力,從而影響自己穩定的心態,造成發揮失常。在這種競爭理念下,我的競爭對手只有“昨天的我”。如果“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快樂,更充滿智慧,是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呢?別人比我多得到了某些榮譽,某方面的成績更為優秀,對于我來說,這些都變成了不重要的因素。美國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曾經說過,我們只能被自我打敗。是的,只要我們一直都在努力,一直有正確的目標和心態相伴,沒人可以戰勝我們!
下一篇:除了讀書孩子還需要什么教育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愛走神的孩子更聰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