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夫妻為了能賺到更多的錢,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選擇兩地分居,或者將孩子托付給別人。也有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為了孩子,保持著名存實亡的婚姻。在他們看來,只要有著名義上完整的家庭,就是為了孩子。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昕昕小時候,我和她爸爸的工資并不高,我們的房子也很小。昕昕經常對我說:“媽媽,給我買個大房子吧。”那時我們也覺得住房條件不好,有點對不起孩子。但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開始想方設法地賺外快,可什么時候才能賺到一所大房子呢?
昕昕五歲的時候,她爸爸有了一個去北京工作的機會,工資很高,要幾倍于他當時的工資水平。面對這個機會,我們心動了,決定讓她爸爸去北京。
這么大的事,我們認為自己決定了還不行,得征求一下女兒的意見,雖然她還很小。但事實上,與其說是征求她的意見,不如說是通知她——我們把這件事當做一件大喜事告訴了她。
昕昕聽后,問:“那我們去北京住哪兒?”顯然,她會錯了意。我對她說:“昕昕,是爸爸去,昕昕和媽媽不去……”我還想對她多說些什么,可她的小腦袋已經搖成了小撥浪鼓:“我不干!不帶昕昕和媽媽就不去!”
我和她爸爸互相看了一眼,笑了,自以為是地對她說:“昕昕,你看,你不是總想買大房子嗎?爸爸去北京,能比現在多賺好多錢,我們可以更快一點買到大房子了。”昕昕一點憧憬也沒有,即使是用她最喜歡的大房子來引誘她。
她說:“我不要沒有爸爸的大房子!就是不行!”我們還不罷休,企圖繼續啟發她:“爸爸去外面工作,我們攢錢會快些,等買到了大房子,我們一家人就可以重新在一起了……”但無論我們怎么說,五歲的小孩子表現出了明顯的一根筋,百“毒”不侵,就是不行。更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她突然問了我們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你們是不是想離婚?爸爸是不是不想要我們了?”這個問題讓我們目瞪口呆。我們沒有繼續做她的工作,兩個人灰溜溜地去自我反省了。
四歲的昕昕提出了“離婚”的問題并非空穴來風。在那之前的一段時間,昕昕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離婚了,那孩子的爸爸離開了家,媽媽每天以淚洗面,孩子也狼狽不堪。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們瘋了,因為最終的結果是我和她爸爸放棄了這個在我們看來非常難得的機會,一家人繼續沒心沒肺地住在小房子里,滿足了昕昕“不要沒有爸爸的大房子”的要求。可是,我們瘋了嗎?顯然沒有。這是我們兩個人灰溜溜反省后的結果。而我們反省的內容就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一個大房子,而是一個完整而溫馨的家。
我們始終以為父母的婚姻關系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底限。從這件事情上來講,我們在最初做出決定的時候只是考慮了婚姻關系中的兩個主體,那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想,暫時的分離算什么呢?只要心在一起不就行了嗎?但反省的結論是我們錯了。
家庭生活的任何一個變動都與孩子有關,我們以為自己寧可付出分離的代價也要給孩子換回更好的這種做法是對的,但事實上這根本不是孩子最想要的。相對于讓爸爸獨自遠行,讓大房子來得更快些,昕昕更喜歡一家人在一起,盡管大房子也許會來得很晚,但我們仍然放棄了??梢酝七t的是家庭計劃的完成,不可以推遲的是孩子成長中的快樂,讓孩子在恐懼與不安中等待大房子,那無異于罪過了。
為人父母者,不能總用自己的需要來安排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小小的物件,想擺在哪兒就擺在哪兒。孩子原本就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獨立的人,當我們把他像小物件一樣擺來擺去的時候,他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不被尊重,還有在適應生活改變的過程中所引起的種種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這會讓孩子經歷一個痛苦的時期,即使最終成為習慣,那些適應過程中的心理壓抑也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我的女兒昕昕,雖然最終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我們的決定,但這件事還是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了些許痕跡。這件事發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昕昕都很害怕爸爸出差,只要爸爸說要出差,她就哭鬧著不同意。爸爸走了之后,她茶不思飯不想,不停地問我爸爸是不是不要我們了,是不是去北京不回來了,這讓我們很自責。我只好不停地安慰她,她爸爸也要天天給她打電話,說好了回來的日子,一天也不敢耽擱。大概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她的心態才恢復原狀。
這件事促使我對家庭和婚姻做了許多反思。
這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成年人在競爭與對比中奔波忙碌得頭破血流。家是什么?一所大房子,一個大花園,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要什么有什么,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孩子……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所以父母們致力于把家打造成孩子的天堂,能外出打工的外出打工,能開公司的開公司,能忙著升職的忙著升職,不惜做房奴、車奴,二十五寸的彩電太小,換二十九的,平面直角落后了,換液晶的,三十四的,給孩子買自行車,買手機……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原以為也應該這樣,可孩子快樂嗎?根本不快樂。爸爸媽媽外出的,從年頭到年尾見不著面,爸爸媽媽在家的,也忙得整天不見人影,家里再富裕又有什么用?只是一座冷冰冰的宮殿而已。
我有一位從小就比較要好的朋友,她們夫妻前些年的生活狀態很窘迫,孩子還小。為了生活,朋友在孩子三歲時外出打工了,孩子的爸爸一個人顧不過來,就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孩子在姥姥家附近上幼兒園,爸爸每周去看他。朋友很惦記孩子,也想盡量減少因自己不在身邊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所以每到寒暑假的時候,就由姥姥帶孩子去外地和媽媽團聚一個月。開始的時候還不覺得什么,但孩子五歲那年發生的一些事,卻促使她放棄了在外打工的念頭。
我還記得那一年突然接到她打來的電話,她對我嘮叨一些心事,說著說著就哭了。她說有一天她休息,想帶孩子出去玩兒,但孩子哪也不想去,不想去動物園,也不想去游樂場,就想讓媽媽帶她坐公交車。她們娘倆坐在一輛環線公交車上,從頭坐到尾,沒下車,又從尾坐到頭,孩子一直依偎在她懷里,眼睛看著車外的風景??赡翘旎氐健凹摇?,孩子特別高興,一直和姥姥講車外的風景。實際上那風景有什么呢?不過是林立的商店,來往的人群而已。孩子和姥姥回家的那天,朋友送他們上火車,火車要開了,孩子突然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你別下車了,跟我們回家吧。回爸爸的家。”我沒勸她什么,只是對她說:“你呀,回家吧?!?/p>
不久她就回了老家,把孩子接回自己身邊,一家人再也沒分開過。這么多年過去了,那孩子已經快要考大學了,但他依然對當初的分離不能釋懷。只是兩年的分離,給孩子帶來的創傷卻無論如何也彌補不了了。我很慶幸當初我和昕昕 爸爸“征求”了昕昕的意見,雖然是以通知的形式征求,但最后我們尊重了昕昕的想法,否則,我不敢想象如今遠在他鄉求學的昕昕,會不會想著帶著爸爸去上學。
我們以為無論是否忙碌,無論是否分離,只要我們的婚姻關系存在,就是給了孩子完整的家庭保障。但孩子的著眼點顯然與我們不同,他們不關心爸爸媽媽的結婚證書,那只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身份憑證,他們要的是更實際的東西,這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爸爸媽媽與自己在一起。但,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就足夠了嗎?不,遠遠不夠。
組成家庭的兩個人在為家庭共同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把“財富”這兩個字理解得有些狹隘,以為金錢就是財富的唯一釋義。為了積累金錢這個目標,人們越來越忙,越來越累。有些夫妻在這些忙碌中漸漸變得盲目了,把家庭變成了夫妻利益的角斗場,都想得到理解,卻都不互相理解,誰都覺得自己累,自己委屈,家里開始爭吵不斷,許多家庭因此破裂。但即使分手了也不算完,孩子在陷入了“槍林彈雨”的動蕩之后,還要承受沒完沒了的怨氣。有些父母相對來講是能夠為孩子考慮的,即使雙方已經在這些爭論中失去了感情,但仍能“為了孩子”維持著婚姻關系,但家庭氣氛可想而知,即使裝作和睦,也是不和睦的。
對于孩子來說,真正的財富并非來自于金錢上的富足,他所要的財富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這種精神財富是什么?是來自于家庭的溫暖,是父母給他們營造的一個沒有任何風險的安全港灣。再多的錢財,孩子也只能用衣御寒,只能在一張床上睡眠,只能用食物來果腹。但父母的親情與陪伴卻不一樣,少了一份親情,孩子的溫暖便縮了水;少了一份陪伴,“父母”便只剩半壁江山。家里少了一份溫暖,“財富”就會出現殘缺——這是財富與貧窮的真正區別所在。
前些年聽說過一個例子,夫妻倆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已經感情破裂,在面臨抉擇的時候,為了孩子,他們沒有離婚。已經彼此怨言不斷的兩個人,因為“孩子”這個“崇高”的理由而繼續生活在一起,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心里唯一的希望便是孩子趕快長大,好不容易熬過了很多年,孩子終于考上了大學,兩個人才對孩子攤牌,說出離婚的決定,對孩子說你終于長大了,我們也該松一口氣,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了。但孩子卻說:“你們早該離婚了?!?/p>
孩子為什么不愿呆在這樣的家庭中?因為在父母名存實亡的婚姻中,孩子過得并不輕松。這種不輕松首先來自于不安全感,當父母之間發生了不可調解的矛盾之后,彼此不再有過去相親相愛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沒完沒了的仇視與怨恨,動輒便發動戰爭,無論是真實的沖突還是心理上的冷戰,都會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哪個孩子會有勇氣對互相都看不順眼的父母撒嬌呢?又有幾個父母能做到在仇視對方的同時卻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呢?很難。
在這種環境中,內疚和自卑感也會把孩子擊倒。因為孩子并不懂得分辨父母關系中的好壞因素,很多的時候,他們會把父母的壞臉色理解為自己的過錯,以為自己不能讓父母快樂,疑心自己做錯什么,并且私下里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同時變得越來越多疑、敏感。一個對自己持否定態度的孩子,還有什么自信和快樂可言!
家庭溫暖的解體還極有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心理的明顯表現是對人對事的冷酷,對一切持否定態度,不相信一切正面情感。
你瞧,多么可怕!在這么多心理危機的驅使之下,孩子怎么可能對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恩呢?在這種“良苦用心”之下,孩子經歷了那么多年的壓抑,又怎么可能不盼著父母早早“離婚”呢?你們離婚了,我也就解脫了——這才是孩子真正的想法。
誰都不希望用半世的痛苦換來孩子的一句“你們早該離婚了”,無法維持的婚姻是沒有持續的必要的。但離婚要做到理性與體面,雖然雙方已經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曾經有過的恩愛與共同走過的那些同甘共苦卻備感甜蜜的日子,不應該被怨恨埋沒。讓孩子擁有一對雖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但能互相笑臉以對的父母,遠遠好過雖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關系,卻沒完沒了讓孩子備受折磨的爭吵與怨恨。過去的事,還是讓它過去吧。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說過: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事實上也是這樣,生活在沖突不斷的家庭中,孩子更敏感、多疑,安全感更低?;橐鲫P系是一種非常深刻的人際關系,它雖然由兩個成年人來合作完成,但合作成果卻并非兩個人之間的事,它決定著孩子能否感受到幸福,能否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能否學到與人相處的微妙方法,甚至關系到孩子日后對待婚姻的態度。可見,“家”這個概念絕對不是簡單的法律意義上的一紙條文,對于孩子來說,那一紙結婚證書并不是他們成長的保障。
孩子關注的不是婚姻關系是否存在,而是家庭氣氛的和睦與否。對于孩子來說,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要的是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爸爸媽媽也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要的是幸福的爸爸媽媽?!靶腋!眱蓚€字才是至關重要的。
我和昕昕爸爸真可以稱得上是最“不上進”的現代人了,別人攢夠了買房的錢時,我們還蝸居在一所小房子里,好不容易住上了寬敞些的房子,別人已經開上了小汽車?,F在,家里的各種用具大多是用了好多年的,在物質上,相對別的家庭,我們確實有些匱乏,但索性我們都比較知足,誰讓我們把一家團聚當作重中之重了呢!
我們的婚姻似乎有些過于平淡了,哪對夫妻不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磨合一生呢?但平淡并不意味著沒有沖突,我和昕昕爸爸之間也常會有沖突——天下的家庭都是這樣的,沒有不吵架的夫妻,沒有一定琴瑟相合、不鬧矛盾的父母。不過我們之間有言在先,沖突不能在孩子面前升級,有事咱們私下說。私下說的時候怎么說呢?針鋒相對是不行的,夫妻之間有矛盾不能太較真,哪有那么多誰對誰錯呢?不能上綱上線互相抬杠,抬到誰都下不來的高度就麻煩了。所以我們還有一個“有言在先”,就是能溝通的溝通,不能溝通的過幾天再溝通,矛盾不過夜。這樣,即使哪次我們雙方都在無法抑制的情況下在昕昕面前發生了矛盾,大不了閉嘴,第二天一切恢復常態。
昕昕的爸爸表現很好,一直很寬容,即使有時明顯是我的錯誤,他也會在孩子面前先為自己的態度向我道歉,事后再選個我比較高興的時間向我“要求平反”。我呢?當然也不能做個得理不饒人的妻子,時不時地也向他學學,有時即使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如果他當時氣得實在無法放下姿態,我也先向他道個歉,等他平靜下來之后再私下解決。但我們之間比較重視的一點是,在心平氣和的時候,需要溝通的問題一定要得到成功的溝通,不能形成積怨。很多的時候,當我們之間稍有些意見不同時,昕昕便會“勇敢”地站出來,和我站在一起,想要和他爸爸進行“抗爭”,這當然是在偏向我了,在這種時候,我就不能太強硬,有了個同盟軍,占了些便宜,見好就收吧!就這樣,雖然我們家也常有矛盾,但無疑我們是幸福的。
特別提示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遠遠不夠的,孩子要的是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爸爸媽媽也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要的是幸福的爸爸媽媽?!靶腋!眱蓚€字才是至關重要的。
下一篇: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兒理財試試“模擬銀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