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親子故事
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也一樣。當孩子小小的心兒被麻煩困擾,感到郁悶、困惑的時候,他們會渴望父母親能夠分擔他們的痛苦。
鄭曉寧回到家里的時候,渾身是土,書包不像平時那樣瀟灑地背在肩上,而是夾在了腋下。書包帶也無力地垂落下來,隨著腳步晃晃蕩蕩打在腳面上。
爸爸媽媽一見兒子這副落魄樣子,便猜到了——肯定又淘氣了!這個淘氣包兒子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燈!爸爸媽媽懶得理這個臭小子,各自忙去了。
誰知,鄭曉寧到媽媽跟前對媽媽說:“張大江竟然打我!還拽折了我的書 包帶!”
媽媽說:“是不是你先惹人家了?”
鄭曉寧說:“不是的!我才懶得理他呢!今天我剛一出校門口,他就沖上來給我一拳,要不是我躲閃快,他都打在我臉上了!”
爸爸說:“張大江可是個老實孩子,至少比你要老實,你還是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事,傷著人家了?”
鄭曉寧說:“我沒傷著他!他的鉛筆盒壞了,就懷疑是我干的!我整個下午都在教室里學習,根本沒有在教室里走動,他竟然懷疑是我干的,以后再也不拿他當朋友了!我要想辦法把他從我的足球隊里弄出去!”
爸爸說:“你不是一直夸獎大江踢中鋒踢得好,沒有人能替代得了嗎?”
聽爸爸這么說,鄭曉寧惱了:“你們根本不理解我的痛苦,從來沒有替我想過。我以后再也不跟你們說這些事了!”
以上是一段并不投機的親子對話。很多家庭親子關系不好,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了解孩子,以至于不經意間得罪了孩子,使得孩子再也不愿意與他們交流。
著名心理學家狄金森說過:“好的傾聽者,用耳聽內容,更用心聽‘情感’。”這句話提醒家長,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不但要聽孩子說了什么,還要細心體察孩子內心的感受。在孩子眼里,善解人意的家長只需要在自己傷心的時候,能耐心傾聽自己訴說,認同自己所受的委屈,就足夠了。而這也是家長對處于傷心狀態的孩子最有價值的教育。
很多的家長常常喜歡在孩子面前扮成明辨是非、大公無私的形象,想著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殊不知,在家長近乎于無情的淡漠表情下,孩子已經傷心至極,任何高尚的教育行為都無法抵達孩子內心。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在我們的五官當中,耳朵是兩只,嘴是一張,寓意著讓人們多聽少說。孩子向家長傾訴,希望家長從心理上給予支持,如果家長能夠恰到好處地回應一下,并認同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就能較快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如果父母只是自以為高明地評價孩子的做法,甚至指責孩子,給孩子提意見,只會雪上加霜,使孩子產生和父母對立的情緒。這個時候,無論父母的觀點多么正確,孩子也不可能聽進去了。
胡莉莉在看電視,看著看著突然大叫起來:“完了!完了!我忘記寫作文了!”
“什么,你連作業都忘了?你現在是越來越不像話了!”聽了媽媽的話,正手忙腳亂地從書包里拿紙和筆的胡莉莉發火了:“你以為我愿意呀!你要是再嘮叨,我就不寫了!”
有的父母認為就這樣任憑孩子訴說,自己不給孩子指點什么,他就無法進步。其實,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已經在著手尋找處理問題的方法,家長耐心等待就好了。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傾聽孩子說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想親子之間順利溝通,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傾聽技巧。
溝通技巧
1. 回答孩子的問題
在孩子眼里,他看不懂的、理解不了的、沒有見過的事物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他總喜歡圍著大人問個不停:
“老板是什么?爸爸怎么就成了老板?”
“媽媽你為什么老掉頭發?”
“月亮怎么老是晚上出來?”
……
雖然這些問題看上去很簡單,我們也要耐心回答孩子:
“老板就是擁有公司的人,爸爸做老板是因為爸爸能干!”
“媽媽掉頭發是新陳代謝,也可能是身體虛弱導致的。”
“月亮白天也出來,只是太陽光太強烈,我們看不見!”
孩子對于原因的探究正是理性思維的起點。作為智力的核心要素,理性思維能力越強,孩子越有清楚的判斷力,越善于思考,所以無論孩子問什么問題,我們都要耐心回答。
2. 做個不擺架子的家長
在孩子面前,家長都有些許的傲氣,覺得自己活了一把年紀,經歷的事情那么多,又讀了那么多的書,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專家級”人物,權威得很。于是,當孩子向家長訴說自己的煩惱的時候,他們不屑于去聽,或者很干脆地 打斷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給孩子出主意,幫孩子想辦法……致使孩子非常 反感。
孩子處于困境中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夠跟他們產生共鳴,支持他們眼下的不良情緒,幫助他們把不良情緒排泄出去。所以,父母只需默默傾聽,偶爾回應一下孩子就可以了。
3. 替孩子保密
孩子對父母傾訴,是因為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委屈。這時的孩子正處于情緒激動的狀態,不由自主地就會把情況說大、說重,等情緒恢復后,他自會給事件一個公正的評判。
“我的寶貝今天游泳比賽表現很差,傷心得大哭!”“我兒子說他發現他好朋友很愛慕虛榮,還不讓我告訴別人!”“我兒子今天說,長大了要去月球上生活!呵呵!這個孩子可真能異想天開!”
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傾訴的內容說給他人聽,更不能帶著戲謔、好玩的心態把孩子的幼稚行為當笑料抖摟出去。那樣,以后孩子就不會有話跟家長說了。
4. 認同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傷心的時候,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位置,認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從內心感激父母,覺得父母理解自己。如果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千萬不要在孩子情緒沒有恢復的時候提出建議,可以默默地陪伴孩子一會兒,等孩子平靜之后,家長再以理智的態度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就能夠幫助孩子化解“陰云”。
下一篇:夫妻吵架方式受孩童時期影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必知的百條兒童安全法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