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好孩子、乖孩子,誰都想要,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乖孩子?聽話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嗎?有這種想法的父母首先就是不尊重孩子的典型。
好孩子被定義為“聽話”的孩子,聽話的孩子被定義為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我總覺得這種聽話的孩子就像一個提線木偶,父母怎么拉線他怎么動,絕對不會做出其他動作。
我在大街上見到一對母子,那天剛下過雨,街上有很多積水。那孩子專愛走小水坑,只見他快步走到一個小水坑前,站住,用力躍起,叭,跳在小水坑內,濺起的水花濕透了褲腿。孩子興奮地再走到另一個小水坑前,站住,再跳,褲子再次被濺滿水,鞋子當然比褲子更遭了……可孩子多高興啊,如果我手里有一部相機,真想把孩子跳進小水坑時那“叭”的一瞬間定格,能獲得個什么獎項也說不定呢!
可是,即使我有了相機也拍不成,孩子后面的那位媽媽真是太煞風景了!她不停地在招呼著:“兒子,聽媽媽話,不走水坑。來,媽媽領著,別濕了鞋……哎呀!你聽見沒有,叫不動你了是不……你給我站住,叫你聽話聽話,你耳朵聾啦……看看你那褲子,又給你洗干凈了是不是?哼,就是個走污水坑的孩子,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你站住,聽到沒有,你看看人家怎么就不像你似的……你到底站不站住,再不站住我可生氣啦……有完沒完了你……”聽聽,就這一長串,真難為那孩子還能繼續樂此不疲地跳水坑玩兒。
我發現竟然與這對母子順路,便故意讓自己的速度與她們保持一致,觀察事情的發展。終于走完了這條街,轉到一段相對干爽的路上了,孩子沒有水坑可跳,終于在媽媽的呼喊中停了下來。這可不得了,他被媽媽逼到了墻角,那位媽媽的嘮叨又開始了:“跟你說過多少遍了,要做個好孩子。聽話才能做好孩子。你是怎么做的……媽媽每天給你洗衣服洗褲子多辛苦?你怎么就不能體諒媽媽……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孩子一樣穩當一點……媽媽叫你停下你為什么不聽……是不是管教不了你了……”我像個特務一樣假裝在路邊看宣傳單,聽著她的話,簡直無法形容當時的心情,用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的網絡表達法,我當時的表情簡直就是遍布黑線,心情也只能用“!@#¥%……”來表達了。
經過了一番“教育”,孩子明顯“聽話”了許多,又到一段有小水坑的路面了,媽媽緊拉著孩子的手,領著孩子貼著邊走,左跨右跨的,走沒水的地兒。孩子走了一陣兒,瞅媽媽一個不注意,又故意把腳踩進水坑里一下,再瞅媽媽一個不注意……媽媽的嘮叨又開始了:“嗯,好兒子,跟媽媽走……哎,就這樣就這樣,真乖,真是媽媽的好寶寶……哎喲,你怎么回事兒,這么大會兒就不是你了……對對,走這兒,就走這兒,好兒子……你到底有完沒完……”我真是受不了她了,很想過去勸勸她,但她看上去并非能接受陌生人意見的性格,我只好無奈而果斷地結束了“跟蹤”。
多簡單的一件事,哪個孩子沒有過喜歡跳小水坑、喜歡走不平路的時候啊?這是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啊!是他正有興趣對各種各樣的復雜環境進行探索的過程,他是帶著巨大的快樂來做這件事的。可這位媽媽都在干什么呢?只是因為孩子沒有順從自己的話,就變成不聽話的孩子了,還這樣的上綱上線,真是,連快樂都不行!
這口氣憋在心里真是難受。怎么那么巧呢?只隔了兩三天,一位同事就因為孩子總跳水坑兒的事兒向我求助來了。她的孩子九歲了,雨天喜歡跳水坑玩兒,專門愛走泥濘的路,雪天專門喜歡沖進堆起的雪堆,在厚厚的雪地上趟著走。那位同事很苦惱,向我吐苦水,問我當初是怎么辦的。我輕描淡寫地說:“你就讓他玩兒唄,不過是多洗幾次衣服多刷幾次鞋子而已。不讓他玩兒,他永遠也玩不夠。不信你試一下,玩吧,管夠!”
同事倒也聽勸,真的管夠。雨天,孩子走水坑,走泥地,她在一邊什么也不說,陪著孩子走;雪天,孩子沖進雪堆,趟雪,她也在一邊什么也不說,陪著孩子走,竟然自己也很高興,因為她終于把眼光從孩子的鞋子和褲子上轉移到了孩子的臉上:孩子多高興呀!只是半個雨季,孩子就玩夠了水和泥,半個冬季,孩子就玩夠了雪堆,從此不再逢水坑必跳,逢雪堆必踩了。
孩子聽不聽話,乖不乖,這已經成為了一個評價“好孩子”的普遍標準。但是標準是家長確立的,完全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制定出來的,對于孩子顯然是不適用。特別聽話的孩子當然讓家長比較省心,但長大后卻明顯不如“不聽話”的孩子獨立,在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也總是困難重重。
我們過去“蝸居”時所住的那個小區內就曾有過一個“好孩子”,那個孩子當初真是羨煞了一大批的父母們。別人家的孩子學吃飯的時候吃得滿身是飯粒,吃一頓飯能弄得從頭到腳都臟兮兮的,可人家孩子從來沒有過那狼狽相,大人眼盯眼地在旁邊守著,一個飯粒都不準掉出碗外。別人家的孩子每天換好幾套衣服還是像個泥猴,可人家孩子干凈得像個瓷娃娃,從來不走水坑,從來不玩沙土,從來不在地上坐,從來不……那時候小區里很多家長每天都嘮叨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的媽媽怎么就不用每天洗這么多衣服,人家怎么就一副天生公主相呢?你呢?唉,我怎么就攤不上那么個好孩子呢?”
可是“好孩子”沒好上幾年,變成“不好的孩子”了,怎么回事兒呢?她不喜歡和別的孩子玩兒,因為不想弄臟自己的衣服,別的孩子也不喜歡帶她玩兒,因為帶著她太麻煩,還得幫她小心著衣服,還得幫她小心著不要摔倒,別人坐在地上,還得幫她墊上張紙,孩子們才不喜歡這么麻煩的同伴呢!
沒有朋友,她每天就只能干凈整潔地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別的孩子能自己上學了,她還得讓家長接送;別的孩子自己做班級值日,她值日的時候得家長去值,她在旁邊看著;別的孩子摔一下什么事兒沒有,她摔一下心疼裙子就得哭上好一會兒……輪到她的父母嘮叨她了:“你看看人家,早就不用爸爸媽媽幫忙了,可你呢?自己什么事也做不了,爸爸媽媽這么累,你也不體諒。唉,我怎么就攤不上人家那樣的好孩子呢?”看,風水輪流轉!
我和昕昕的爸爸不想要“好”孩子,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為孩子制定出一套完全適合她的標準來,我們所能制定的最好的標準所塑出來的孩子,無非是我們理想主義的一種復制,一點創意也沒有,只是個復制品而已。“讓孩子活得有點創意嘛!”這是我倆之間常說的話。我們希望昕昕能夠有自然的生長空間。
為了讓孩子活得“有點創意”,我們首先從允許孩子的學“壞”開始,這并不容易。
昕昕一歲半左右的時候,開始對自己吃飯感興趣,喂她吃飯的時候總是和我搶勺子,我就干脆把勺子給她。她那哪里是在“吃”飯啊,分明就是在“玩”飯!
開始的時候,她連用小勺子把飯舀起來都做不到,一用力,飯就被推到桌子上了,時不時地,她就棄了勺子,用手抓著吃。她認為用手抓飯的感覺很好——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這確實很有“創意”,雖然這“創意”讓我們痛苦不堪,但孩子吃的時候高興得手舞足蹈,我們就由著她了。
為了避免自己給她收拾殘局的時候工作量太大,我給她做了一個長罩衣,就像理發時圍在身上的那塊大布,她吃飯時我把那個大罩衣的一端圍在她的身上,另一端鋪在桌子上,再墊上干凈的紙,把飯菜放在上面。這樣她無論怎么折磨飯菜,也不會弄得桌子上、地上到處都是,我只需要在她飯后給她洗洗小臉和小手,大不了再把這塊布在水里揉上幾把就行了。昕昕從開始時的熱衷于手抓飯,到后來漸漸學會了用勺子、筷子,我沒有特意教過她,都是她自己琢磨會的。
在昕昕成長的過程中,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以至于親戚朋友們都說我是“二十四孝媽媽”。這個稱謂現在很流行,但昕昕小的時候根本沒有人用過,算起來,我們家的親戚朋友們還是很有“才”呢,這是否是這個稱謂的最早應用我無法考證,但那時候他們就是這樣說我的。因為我顯然把家庭教育中的主次關系本末倒置了,本來應該是孩子聽媽媽的話,我卻很聽孩子的話,她想干什么我就讓她干什么,甚至還給人家的“調皮搗蛋”提供便利條件!偶爾因為私心打擾了孩子的調皮搗蛋,我還和人家細細致致地辯論一番,證明是我錯了,我還給人家道歉呢!
事實證明,我再一次獲得了回報。昕昕從小的動手動腦能力都很強,上學以后也不怎么感覺吃力。這么多年,在很多問題上,我都沒為她操過太大的心。昕昕調皮搗蛋的時候,我沒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反而是孩子們都長大之后,別人開始羨慕我們家昕昕“省心”了。我和她爸爸都很高興,我們的女兒善解人意,又聰明活潑,興趣廣泛,確實比我們活得更有“創意”。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敏感期,這往往是促使他們“調皮搗蛋”的生理根源,這是天性使然,并非他們故意不想做“好孩子”。在這些敏感期接踵而來的時候,孩子會突然對某一個方面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如果這些敏感期都能得到自然的過渡,孩子的內在潛力將會出現驚人的突破,“創意”到讓我們目瞪口呆的地步。
龍生的孩子不一定是龍,鳳生的孩子不一定是鳳,老鼠的兒子不一定只會打洞,所有成為父母翻版的孩子與那些遠遠不如父母的孩子,都是父母強行約束的結果,那些超越父母的孩子,大多都有著理智的、不苛求孩子與別人雷同的父母。
強求孩子聽話的父母,從根本上就沒有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長,完全把孩子與自己置于了高低杠上,而非同一平臺。但事實上,孩子的想法與成年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成年人以自身為孩子所制定的標準根本不適用于孩子,就像我們用種白菜的方法去種西瓜,或者用種西瓜的方法去種白菜,最后收獲的肯定白菜不是白菜,西瓜不是西瓜。
當然,我的這種觀點并非支持父母對孩子唯命是從,如果孩子的要求涉及到了家庭教育中大是大非的問題,父母是有必要堅決反對的,因為這已經不是“創意”的問題了,它的性質已經上升到了無理取鬧,有“綁架父母”的心理了。但即使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仍舊不支持父母用過激的言行來處理,越是在大問題面前,巧妙的方法越能體現出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詳細建議可以參看《打在兒身,疼在娘心》一節。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地服從人;同時,在你給他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家庭教育正常的孩子很少出現“綁架父母”的行為,這是日常教育的積累,而非一次半次的強勢鎮壓所取得的結果。
特別提示
所有成為父母翻版的孩子都是父母強行約束的結果,那些超越父母的孩子,大多都有著理智的、不苛求孩子與別人雷同的父母。
下一篇:“窮養孩子”的標準是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雪崩時,教孩子迅速逃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