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親子故事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是在不斷地犯錯誤:私自拿家里的錢、忘了寫作業、拆壞了家里的東西和小伙伴打架,等等。有的家長見到這種情景,當即就會呵斥或者打罵孩子,完全不問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其實孩子這樣做,是有理由的:沒有告訴父母就拿了家里的錢,是因為父母沒有在家,他著急買本子寫作業;家庭作業沒有做完,是因為他去為奶奶買藥,回來后陪著奶奶,就忘了作業的事情了;小鬧鐘被大卸八塊,是因為他想弄清楚小鬧鐘為什么會自己動,本想著拆開后能夠裝上,可惜裝不上了;他伸手推了小朋友一把,是因為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怎么都要不回來,才動手的……所以說,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千萬不能急躁,因為急躁容易使家長失去理智,想不到更深層次或者更實質的內容,就不能夠對癥下藥,也不利于孩子錯誤的改正。
孩子由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限,導致行為偏差在所難免,萬萬不可因為孩子犯錯誤,就捆住孩子的手腳。被限制的孩子,因為不能自由玩耍,不但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感知力得不到鍛煉,情感上也不會得到滿足,使得他的一生都隱藏著缺憾。
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循此找到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不厭其煩地幫助孩子改正,使孩子犯錯的幾率降到最低,這樣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孩子再次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常常會生氣,不是教育過了嗎?怎么還會犯錯誤?其實,孩子改正錯誤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反復的、漫長的過程,需要孩子動用自身的意志力與錯誤的做法和錯誤的習慣做對抗。當孩子的意志力不夠強的時候,犯錯就會出現反復性。所以家長萬不可因為孩子改正慢而對孩子失去信心,要不斷地耐心引導、鼓勵和幫助。
趙云樂換新的作業本的時候,舊本子每次都要剩幾頁。見到這種情況,媽媽告訴兒子每個本子用完才可以換新的。趙云樂按媽媽的要求做了幾次,就故態復發了。
那天,趙云樂向媽媽要數學作業本,媽媽翻出了一摞沒有用完的作業本,對兒子說:“你數數,這些本子還有多少頁沒用過的?”趙云樂一本一本地數,一共85頁,相當于三個本子。
媽媽說:“節約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呀!你每年用那么多本子,每個本子都浪費幾頁,合起來數量就大了!以后不能用不完就換新本!”
這回,趙云樂記在心里了。每次換本子的時候,都是拿著舊本子來媽媽這里換新本子。
家長寬容孩子的錯誤,從以下幾方面耐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才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溝通技巧
1. 聽聽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耐心問明原因,然后因材施教。比如,當孩子拿了家里的錢,不要一下子想到偷這個層面,認為孩子變壞了而教訓孩子,而要耐心詢問孩子為什么拿錢。孩子講明原因后,家長就要根據情況分析,告訴孩子以后應該怎么做,或者家長在零花錢上做一些改變,避免孩子以后出現這種行為。借這個機會,給孩子講講偷的問題,比如,怎么做是偷,為什么不可以偷,偷會帶來什么惡果等。
2. 不埋怨孩子
有的家長不管面對多少人,都會對孩子大加指責,說孩子多么多么不好,怎么怎么不行。這不僅會讓孩子喪失自信,還會讓他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不但不會去用心改正錯誤,還不利于以后的家庭教育。
有的家長脾氣暴躁,當孩子不服管教的時候,就急得大喊大叫或者采取一些過激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錯了事情,本身就已經很傷心或者很恐懼了,家長不斷埋怨孩子,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孩子緊張、焦慮,只顧害怕了,如何改正就顧不上了。此外,有的孩子還會產生反感情緒,形成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
3. 教育孩子要就事論事
教育孩子不可上綱上線,要就事論事,不要讓孩子產生一種犯了錯誤就是壞孩子的想法。
有個男孩把親戚送的一把卡通剪刀掛在了鑰匙鏈上,非常漂亮。一天,不知怎么搞的,剪刀找不到了,男孩非常沮喪。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指著孩子鼻子就說:“你就是這么粗心!丟三落四!以后甭想要任何好東西了!”聽了媽媽的話,孩子頭也不回,直接沖出了家門。
孩子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反應,錯在媽媽沒有問清事情經過,一點都不理解孩子失去漂亮剪刀的悲傷,就給孩子貼上了“粗心”的標簽。
我們一定要記住,雖然孩子的錯誤行為應當受到懲罰,但孩子的人格,在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攻擊。如果父母經常無視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不斷地體驗自己的無能和失敗,孩子性格中矛盾、憤怒和敵對的情緒就會增大,不利于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
4. 公共場合給孩子留面子
李曉雨經常被父母呵斥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孩子。父母的呵斥,讓李曉雨非常自卑。那天,父母帶李曉雨去朋友家玩,和朋友家孩子玩耍的時候花瓶被打碎了。朋友家孩子為了逃避責任,說是李曉雨弄碎的。父母當即嚴厲地斥責李曉雨,李曉雨一句話說不出來。
父母千萬不要在公共場合羞辱或打罵自己的孩子,這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還會讓孩子性格的扭曲,把羞辱當成一件平常事。這樣,當孩子面對他人羞辱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反抗的信心和能力。此外,父母這樣的做法,還會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
下一篇:媽媽請尊重孩子的發言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要讓孩子有機會關心父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