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孩子而言,造物主的功勞比老師、父母要大得多。盡管如此,孩子還是任由監護人指使擺布。老師們習慣于揮著教鞭,向孩子們發號施令。在《圣經》中有關所羅門王的故事里,我們也可以找到家長不忍心懲罰孩子、最終孩子進了地獄這樣的情節。對于成人來說,紀律往往建立在威脅和恐懼的基礎上。我們通常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太淘氣。
我們常犯的一個基本錯誤是假設一個人只有在意志被摧毀之后才會服從,才能接受另一個人的指令并按其行事。這個判斷適用于教育嗎?難道我們應該在教授孩子知識之前推翻他們腦子里已經形成的一些想法?
當一個人完全有了自己作決定的能力后再選擇遵照別人的指令行事,這種行為就和上面所說的那種“聽話”不同了。這種形式上的服從體現了對別人的尊重,體現了一種較高層次的理解。如果一個孩子以這種方式聽家長的話,那么家長毫無疑問會很高興。鑒于個人意愿是重要的基礎,而服從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稍后一個階段,兩者事實上是相互聯系的。“服從”這個詞也就有一個較日常含義更高層次的意義,同時代表了個人意愿的一種升華。
服從的自然展現過程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服從是人的自然天性。孩子的服從意識的發展過程,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成熟的、一個自然卻又無法預料的漫長過程。如果人類不具有這種特性,如果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從未獲得這種服從的能力,那么人類的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開展。
隨便看看世界上發生的事,我們就可以了解什么才是會服從的人。這種服從是一種不能輕易被掌控的服從,是為什么許多人輕易就被打擊毀滅的真正原因,它甚至可能毀滅一個國家。我們這個世界缺少服從嗎?恰恰相反。作為人類發展的一種自然現象,服從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真正缺乏的是對服從的掌控。如果我們為孩子設計一種可以幫助他們自然成長的環境,那么不難從中觀察到服從這種性格的發展可以算是一個人性格中最顯著的特征。
服從這種性格看上去和孩子其他性格特征的發展沒有什么不同。起初,它完全受生命沖動支配;接著,便上升到了意識的層次;隨后,一步一步發展,直到最終完全受到意志掌控。
讓我們試著描繪一下服從真正意味著什么。對“服從”最膚淺的理解往往是:家長告訴孩子該做什么,孩子按照指示去做。但是研究了服從的自然展現過程后,我們發現這個過程存在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孩子有時聽家長的話,但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聽。這時的小孩往往給人留下善變的印象,但事實上這種現象是要經過深入分析的。服從首先但并不僅僅取決于我們俗稱的“良好的控制力”。事實上,孩子在人生最初階段的行為都只是出于本能沖動。這一點很明顯,并且這一階段將持續到一歲之后。在一歲到六歲之間,隨著意識慢慢形成,孩子開始學會自控,“有時聽話,有時不聽”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少見。孩子必須成熟到一定程度并且擁有了所需的技能后,才能完成別人的指示。所以,在這個階段,服從取決于能力。
讓一個人用鼻子走路很荒謬,讓一個文盲寫信也很可笑。同樣,我們也要認識到——孩子是否聽話,取決于他所能達到的能力。在三歲之前,孩子根本不會聽話,除非大人的某個指示與孩子身體的欲望相符。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完全成形,正在忙于構建自己,還不能有意識地引導自己。只有成長到一個新的層次,孩子才開始學著控制自己的行為。
其實,大人的常見舉動已表明了沒人指望一個兩歲的孩子會真正聽話,不過本能告訴大人,在這個階段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禁止孩子某些持續的行為。但遺憾的是,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什么比阻止他的行為更加有害了。如果孩子都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都還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又怎么能按照別人的意愿行事呢?這就是為什么他有時能按照大人的指示行事、有時卻又不能的原因。這個階段中,服從與不服從是相互并存的。
第二層次是孩子可以完全聽從大人的話,或是說,他們不再因為缺乏控制力而存在障礙。這時孩子的能力已經得到鞏固,可以同時以自己和他人的意愿作為指引。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就像學語言的人已經可以翻譯外語作品了。孩子這時已經可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并通過自己的行為展現出來。這已經達到目前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對孩子的服從所提出的最高要求了。普通的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也就是如此聽從他們的指示。
但是,當孩子的成長與其本身自然發展規律相一致時,他就會到達一個我們無法預料的程度,那就是服從的第三層次。第三層次的服從并不止步于孩子學會利用新學到的本領,而是發展至他體會到自我構建的美好,這讓孩子充滿了愉悅。當一個人能夠從現實生活的美好中獲得指引時,他便體會到了一種全新的熱情。這時,孩子變得渴望聽從大人的話。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