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南寧市一所小學考察期間,筆者發現,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學校課間常常安排孩子拿起拖把、抹布清潔樓道、走廊扶手。但孩子們對此似乎并不領情。“我討厭勞動,在家爸爸媽媽才不用我干活呢。”一名二年級的男生說。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懶了。”考察團成員里一位教育學專家搖搖頭,“這主要是由于家庭勞動意識教育缺失造成的。”
“現在生活好了,不能讓孩子受那么多苦。”家住柳州市的張老太太說。她的孫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在家老太太連掃把也沒讓他摸過,有時連飯都得喂。
南寧市的龍女士也常常為自己27歲的兒子阿韋(化名)的吃飯問題擔憂。每天不管生意多忙,她都要跑回家為兒子做飯,一天不回去,回來兒子肯定還餓著。從阿韋小時候起,除了要求阿韋學習,龍女士很少讓他碰家務事,結果兒子長這么大了什么都不會干,什么都懶得干。有一回,龍女士夫婦倆要一起出差,思前想后,只有打電話向娘家親戚求助,讓人到家給兒子做飯。
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有專家指出,之所以會形成現在這種狀況,與目前家長對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關系很大。
誤區一:孩子勞動越幫越忙。一位家長說,她的女兒要求自己洗手帕,結果弄得滿地都是水,此后就再也沒讓孩子干家務了,還不如自己干更省心些。無意之間挫傷了孩子對勞動的興趣。
誤區二:把勞動當負擔,怕影響孩子學習。孩子上學了,父母們總是這樣教導:“只要你好好學習,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一名姓武的學生家長就說,“學習落下了就很難趕上,是大事,會不會做家務倒是其次了。”另一名姓蒙的學生家長說,現在孩子們的壓力都很大,她的孫女上小學四年級,每天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開始寫作業,寫完家長還要修改,周末要參加英語、數學班,寒暑假背古詩、古文,玩的時間少之又少,又怎么忍心讓她做家務呢?
誤區三:鄙視普通勞動者。一些家長經常這樣教訓孩子:“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讓你去掃馬路、當工人!”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體力勞動就成了下等的事情,結果,躲避勞動、鄙視勞動成為必然。
誤區四:現在條件好了,沒必要讓孩子勞動了。不少條件好的家庭對勞動意識的培養很欠缺,一些家長認為,過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今,家里生活好了,當然得讓孩子多享幾天福。
誤區五:用勞動懲罰孩子。有些家長把干家務活當作懲罰手段,這樣使孩子從小就對勞動產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家長有心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也很難調動起孩子對勞動的熱情。
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室主任耿春華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有某個階段是特別愿意勞動的,但如果家長不讓他們干,錯過了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最佳時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懶了。耿春華說,學習累了,在家適當做些家務,可以刺激大腦,緩解壓力,對學習有很大幫助。而且,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里,可以培養一種責任感,珍惜家長對自己的付出,而這種對家庭的責任感最終會轉移到學習上,使孩子對學生產生一種責任感。不過,耿春華認為,勞動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貫穿整個幼兒、青少年階段,有些家長雖然意識到了,但由于不能堅持,最終還是失敗了。
下一篇:多元智能開發從早期開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專家解析孩子打架家長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