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說過獨自玩耍和伙伴陪伴,最后東子再來說說與爸爸媽媽一起玩耍。
給孩子玩的權利,對孩子很重要。而陪孩子一起玩,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同樣不該被家長忽視。
人是一種感情動物,尤其對于孩子來說,更需要來自父母的情感呵護和溫暖。作為新一代的獨生子女,孩子本來就孤獨,在封閉的高樓大廈里,偶爾想玩了連個伙伴都找不到,如果父母再不陪孩子玩,那孩子就更可憐了。
父母做孩子的游戲伙伴,不僅可以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潛能,從而在共同玩耍中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可是,看看我們身邊的父母,究竟拿出多少時間陪孩子玩了?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做過調查,一種回答是:工作太忙了,天天想著掙錢養家,哪有時間陪孩子玩?一種回答是:唉,和小孩子玩,讓人心煩,給他多買點玩具,自己玩去。有陪孩子玩的時間,自己多看看書,看看電視,上上網消遣消遣多好。也有這樣回答的:我一個大人和孩子一起玩,多有失家長尊嚴啊。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的,以后還怎么管教孩子?
無論是哪種回答,都證明了一點:我們的家長太忽視陪孩子玩耍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快樂了。在他們眼里,工作掙錢、消遣、家長尊嚴……都比陪孩子玩重要。甚至很多人認為,物質上能夠滿足孩子的都滿足了,也從心里愛孩子,不過是沒有時間陪孩子玩,這對孩子的成長不會有什么不良影響。
實際上,這種只注重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忽視孩子情感需要的愛,是片面的。情感上疏離孩子,會讓孩子在感到孤獨的同時產生不安全感。這樣的心理將對未來的生活帶來消極的影響。現在的孩子物質上已經夠豐富了,我們要做的是多抽出些時間來陪伴孩子。
東子給80后家長的建議——
1. 無論多忙,也要抽時間陪陪孩子。
只有在細膩的愛中成長起來的、內心充滿快樂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而只有擁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所以,為人父母者不要認為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學校,給孩子買了大堆的玩具,或者有保姆陪著孩子,就可以放手不管。無論工作有多忙,也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戲,感受他的快樂,做他最好的玩伴。
我每天的工作千頭萬緒,要說忙,我想我比一般的上班族要忙得多。因為每天除了撰寫文稿,還要接聽心理咨詢熱線,采訪別人或接受別人的采訪,接受邀請到學校、企事業單位、部隊做報告或者演講,到電臺、電視臺主持節目,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到外地講學、做報告、參加會議……一天忙下來,回到家還要利用一切閑余時間看看書,上網查查資料,等等。
什么叫有時間,什么叫沒時間?如果你認為鈔票重要、工作重要,那自然就沒有陪孩子玩的時間。而如果你認為孩子的快樂重要,那你就有時間陪孩子。我的生活、工作狀態如此,相對于那些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來說,我和依依相處的時間太少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和依依一起玩耍的時間,要比那些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卻不陪孩子玩的父母拿出來的時間多得多!
很多時候,我用一天中的半天時間陪孩子。而這半天時間我可以用來寫一篇稿子,換來五六百元稿費;或者去做一場報告,拿回千八百元勞務費。我也可以用來打保齡球、打麻將;用來讀書看報,或者干脆睡覺……可我陪孩子去郊外、去游樂場,去孩子想去的地方,盡管那里沒有我可玩的東西,但孩子快樂,我則快樂。
其實,最初我也并不是很在意一定要陪孩子玩,并沒有把陪孩子玩當成一項工作來做,只是在自己有心情了,或者孩子極力纏著自己的時候,隨機陪孩子一會兒。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從此開始重視這項“任務”。
依依4歲那年,一天晚飯后,她突然問她媽媽,如何才能停電?我們問她為什么要停電啊,她說每天吃完晚飯,爸爸上網、媽媽看電視,沒有人陪她玩,她只能一個人玩玩具,特別沒意思。如果晚上停電了,爸爸媽媽就看不成電視、用不成電腦了,就可以陪她一起玩了。依依的話給了我們很大的觸動,讓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孩子太需要父母陪著一起玩耍了。于是,我和妻子商定,以后爭取每天晚飯后“停電”一小時,盡情陪依依玩耍。
后來,雖然并非一定要“停電”,但陪依依玩的習慣一直延續下來。
陪孩子玩耍并不是件多難做的事情,只要有耐心,只要把自己也當成孩子,只要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快樂,你就會成為孩子心目中最好的玩伴。
2. 陪孩子游戲也很重要。
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樂趣;對父母而言,游戲則是教育的一種最佳形式。為了支持孩子的游戲活動,父母除了開辟更大的游戲場地與空間以及提供合適的、豐富的游戲材料(包括玩具)之外,更應該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具體的游戲過程中去。
但是父母畢竟是成人,思想、行為與孩子是迥然不同的。該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和他們一起玩呢?事實上,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
不到一歲的孩子基本上處于“無能力”的被動狀態,還不知道怎么做游戲。在他們眼里,父母或許就是一個大玩具。
父母要主動地跟孩子玩、逗孩子開心。最常用的一種策略是相互模仿動作和聲音。比如,寶寶無意中做了一個類似拍手的動作,父母馬上緊跟著做一個拍手動作,然后寶寶又會模仿大人,繼續學著做下去。
還有常見的“躲貓貓”游戲:父母先和寶寶臉對臉玩一會,把寶寶逗樂了,然后故意躲到一邊,寶寶就會探頭探腦地尋找;父母再躲到另一邊,寶寶又會跟過來。當然,父母也可以借助一些色彩鮮艷或帶有聲音的玩具和寶寶一起玩,如動物搖鈴、撥浪鼓、彩色積木,這些玩具都有利于培養寶寶的注意力。
這些適合小寶寶的游戲,無論內容與形式都特別簡單,卻是建立早期親子之間親密關系最理想的途徑,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對世界的最初認識。
兩三歲的時候,寶寶特別鐘愛假想游戲。這時他們已經能夠穩穩當當地走路,活動能力也大為增強,可以自己發起游戲了。于是,父母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不再起引導作用,而是配合著孩子一起玩。
比如,當孩子舉著玩具槍跑過來,嘴上喊著“不許動”時,父母只能舉起雙手,扮成“俘虜”;當他們改換成拿著玩具針筒,一臉嚴肅地要給你“打針”時,父母也只好乖乖地坐下來當“病人”。
大量研究都已證明,當孩子的父母參與游戲時,他們游戲活動的時間明顯增長。而另一方面,畢竟孩子才是游戲真正的主人,游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要參與并支持孩子的游戲活動,但應避免過分介入。至于如何把握這一分寸,那就要看孩子的需求了。
下一篇:“起跑線”,多元成才的誤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庭的終極目標:幸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