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作為一名曾經的新聞節(jié)目制片人,”一位父親在寫給我們網站的郵件中說,“我可以告訴你,新聞的目的就在于煽動人們心中的恐懼。很多時候,對于涉及孩子或家庭內容的新聞故事,我們的選擇標準就是‘這故事夠嚇人嗎’。”
如果答案是“還不夠”,故事倒不一定會被槍斃,但是一定會改用更能“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方法來講述。
“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就要針對他們的弱點,提供最有沖擊力的新聞內容。這樣的弱點通常涉及他們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另一位此前的新聞節(jié)目制片人托馬斯·多德森說,“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到新聞內容上來,而你必須利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就做到這一點。”
所以,電視節(jié)目絕不會采用這樣的措辭:“如果你的孩子不滿3歲,而你恰巧在埃爾姆街拐角的那家小玩具店購買過從芬蘭進口的積木,那么請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同時把好幾塊積木一起塞進嘴里,就可能導致窒息。當然,孩子不太可能這樣做,因為積木的味道并不好……”而是會直截了當?shù)匦Q:“大批玩具需要召回!你家里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玩具?”
(順便說一句,關于這種節(jié)目,我的一位朋友曾經評論說:“要是真有如此可怕的事情,為什么節(jié)目要等到晚上11點才播出?”)
電視臺很喜歡“玩具召回”之類的新聞,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新聞節(jié)目中嚇唬嚇唬觀眾,增加節(jié)目的收視率,同時又能顯得“對公眾負責”。這就像在脫衣舞俱樂部里宣讀《安全衛(wèi)生條例》一樣。
或許在每天的新聞節(jié)目里反復播報這些恐嚇性內容,確實能對觀眾有所助益,但盡管我已經當了20年的記者,卻仍然沒弄清楚這“助益”的內容究竟是什么。是為了警告我們當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險?謝謝。為了提醒人們過馬路前要左顧右盼,開車時要小心謹慎?很好,沒問題。為了告訴人們市面上有些產品存在安全問題,不應該購買?快告訴所有人知道!然而,正如圖森市前新聞女主播蒂娜·諾頓·鮑爾斯所說:“晚間新聞的套路就是:‘晚上好,歡迎來到死亡、噩運和毀滅中間。下面要說的內容盡管今天沒有發(fā)生在你身上,但是明天就保不準了,所以請在恐懼中顫抖吧!’”
安德森·庫珀自打2007年主持專門介紹兒童失蹤案件的專題節(jié)目以來,就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首先請諸位記住,這樣的事情可能永遠都不會發(fā)生在你們身上。事實上,我坐在這里把案件內容介紹給你們聽,這本身就非常荒唐。”當然不會。他每次都是用那雙無比真誠的眼睛緊盯著攝像機鏡頭,用飽含磁性的聲音說:“這樣的事情真是所有父母的噩夢。”
接下來他會開始采訪遇害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騎車出門,然后就再也沒能回家。然后他再采訪所謂的“安全專家”,后者把孩子在騎車時遭遇綁架稱為“常見案例”。
真的很常見嗎?“幾乎從來不會發(fā)生”也能稱得上“常見”嗎?每有一個孩子遭到綁架,就有20個孩子溺水身亡,40個孩子死于車禍。然而,你會把導致孩子身亡的車禍稱為“常見案例”嗎?這樣的事情的確是很大的悲劇,但卻絕不算“常見”。
怖案件發(fā)生時的景象之后,人們很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類似的案件一定經常發(fā)生。”
事實上,人們對這些節(jié)目的反應也確實是這樣的。“不是總有孩子在郊區(qū)騎車時被綁架嗎?”去年曾有一位住在城里的朋友這樣問過我。她當時非常嚴肅,并且非常緊張。
每天晚上,我們起居室里的電視都會播放這樣的消息:生活中充滿了悲劇,并且這些悲劇很容易發(fā)生在我們身上。如果把電視關掉,我們就不會受到這樣的信息的影響了,也不會對孩子的安全如此擔憂了。
或許你會覺得,我是在建議你“兩眼一閉,就看不見外面的危險了,眼不見心不煩”。然而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危險本身幾乎完全是虛構出來的。要是世界真的像想象中的那樣危險,那你現(xiàn)在早就不在了,或者至少會被毛巾掛鉤刺穿。
下一篇:節(jié)目的收視法寶,走失的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孩跌倒了,學會自己爬起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