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從孩子懂事的時候開始,親子之間就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你最喜歡媽媽怎么愛你呀?”“你什么時候感覺媽媽最愛你呢?”“你覺得媽媽怎么做才是愛你的呢?”甚至問:“你們同學的媽媽都怎么愛他啊?你覺得呢?”
這些問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夠因此展開對話和討論,并且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往往一個半大孩子的回答會讓我們驚訝得思考好久,也讓我們在他們的童言童語中,知道我們的愛是否已經(jīng)順利地被接收、被悅納,并且足以織成安全而密實的保護網(wǎng)去護衛(wèi)他們。
我和兒子之間的“媽媽摸摸手”,就是一種經(jīng)過我們兩個討論之后達成協(xié)議的表達方式。初長成男孩的他,不允許我在公眾場合用親昵摟抱表露愛意(9歲的 他說,這樣會很肉麻和幼稚),但是允許我用摸摸手的方式,很“成熟”地傳遞我的關心和愛。而他,除了欣然接受之外,也能夠明白媽媽會尊重他的價值觀,而且 在不給他難堪和壓力的情況下,滿足他對親情的需求。
因此,這個“媽媽摸摸手”就從他9歲開始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成為我們之間心照不宣的“愛的表達”了。
“愛”是精神上的溫暖,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舒適
很多社會學家對中國獨生子女的情商充滿了擔憂,大家都很擔心獨生子女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會變得不堪一擊。事實也證明這些社會學家的擔心是正確 的,因為確實有許多孩子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無法承受挫折的情緒癥狀。這些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并沒有表現(xiàn)出在愛的氛圍下成長所該有的自信,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擾。
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這個問題也許就出在不盡完整的愛的表達上。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讀高中,書念得很好,心氣也很高。我這位朋友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媽媽,她包辦了女兒生活上的所有事務。夏天,女兒窗前讀 書時,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備涼水;冬天,女兒燈下讀書時,她準備洗腳水、沖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兒身上,以女兒的喜為喜,以女兒的憂為憂。
但是,她很少放松下來和女兒說話,她給了女兒媽媽可以給的所有照顧,也做了媽媽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卻忽略了女兒可能還需要另外一件更能來自媽媽的東西——溫柔體己的話語和溫暖寬廣的胸懷。
女兒競選班干部失敗時,她沒有摟著女兒輕聲安慰,而是像領導一般,幫助女兒檢討失敗的原因,找出下次改進的方法。她說:“沒關系,我們繼續(xù)努力,下次再來。這次沒做好的,我們下次改進。”這些話看似完全正確,也確實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態(tài)度,但對因競選失敗而心靈受創(chuàng)的女兒來說,此刻最需要的,只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和溫柔的話語,能讓她好好地哭一場、療一療傷。至于下次要不要選,這次有沒有錯誤,則是擦干眼淚之后,才要嚴肅以對的事。(有關如何回應孩子心 靈的受創(chuàng),我在《學會聊天》一節(jié)中有詳細的闡述。)
必須承認,這個現(xiàn)象確實是現(xiàn)在許多父母的通病。由于進入好大學的途徑越來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面對孩子將來勢必投身其中的嚴酷競爭,做 父母的心急如焚,腦子里、心眼里滿滿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競爭力”的念想,因此就漸漸忽略了作為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另一項責任——無條件的愛與包容。
可嘆的是,這個偏頗,會讓孩子誤以為爸爸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是和他的成績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愛。如果連續(xù)幾次他真的沒有考好,或下次又沒有如愿當選班干部,他可能就會因孤獨而先放棄自己,因為反正爸爸媽媽已經(jīng)不會再愛他了。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長期缺乏柔軟潤澤的環(huán)境中長大,也會形成缺乏溫柔、過度防衛(wèi)、一味討好取悅別人和不夠自信的人格特質(zhì)。
愛是積極的動力,而不是消極的阻礙
在商場里、游樂園里、街心公園里,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墻面,媽媽大喊:“別摸,有細菌!”孩子爬上欄桿,媽媽大喊:“快下來,別磕著了!”
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媽媽大喊:“站起來,臟!”于是孩子體會不到物體表面觸覺的不同,鍛煉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發(fā)展,觀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歷程,只因為我們太愛孩子,太害怕他受傷害,所以我們用愛圈住了他可能的發(fā)展,也用愛阻礙了需要他獨立去完成的探索。
我們在兒子10歲時就送他去英國念寄宿學校。因為這件事,我和先生不斷地被熟悉與不熟悉的朋友質(zhì)疑,我們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是:“你們?yōu)槭裁催@么狠心,孩子才這么小,就把他一個人放在國外!”言外之意,我們倆是一對極不愛孩子、極不負任的殘忍父母。
最初,我們還會為自己的愛作辯護,但慢慢地,我們不再說話,只是用微笑面對質(zhì)疑,因為我們心里明白,我們選擇了一種讓自己寂寞,卻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方式來愛他,而他,也因為心里滿載著父母的愛和信任,展翅高飛,成為今天如此優(yōu)秀的年輕人。
當然,我并不是鼓吹所有的父母都因為愛而把孩子送到遠方,這畢竟牽涉到復雜的現(xiàn)實條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質(zhì)。但我想強調(diào)的是,很多時候,我們 自以為飽滿的愛,卻成為令孩子喘不過氣的桎梏,或成為阻礙孩子前進的繩索。好幾次,在面對焦慮的媽媽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時,我會小心地問:是他不愿意獨立,還是你不愿意放手讓他獨立?
別用愛來合理化我們的一切行為
不止一次,我在學校的輔導室里聽見媽媽啜泣著對孩子說:“媽媽是因為愛你才這么做的呀!”“媽媽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啊!”“媽媽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而我看著孩子木然的臉,知道他心里正在吶喊:“別為我了,媽媽!求求你放過我,我受不了啦!”
就像一對戀人之間的愛怨情仇一樣,許多戀人會用“因為我太愛你了”的大帽子來控制對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許多非理性行為。例如:因為我太愛他了,所以需要時時刻刻都能看見他;因為我太愛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別人和她說話。而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也像對戀人一樣,變得占有欲十分強烈而失去理性。不 同的是,戀人可以因為被愛窒息而拂袖離去,孩子卻不能在被愛窒息之后,拂袖離開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媽媽——的愛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孩子,只有選擇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靈城堡里,短暫地喘上一口氣。
那么,什么樣的愛會讓孩子窒息呢?
1.以愛之名,行占有之實
孩子在書房看書,媽媽每隔15分鐘進來一次,一會兒給他弄弄被子,一會兒為他試試額頭溫度,一會兒端來熱水,一會兒給他披上外衣。在媽媽的眼里,這是母親照顧孩子,天經(jīng)地義的事,可是對孩子來說,這卻是不斷地被干擾、被侵犯,尤其是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媽媽進屋來東翻西翻,是對他隱私的侵害。雖然我 不完全同意他們的看法,卻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
2.以愛之名,行要挾之實
孩子在書桌前看書,媽媽趴在地上擦地,一會兒捶捶腰,一會兒嘆口氣。孩子請媽媽休息一會兒,別再擦地了。媽媽說:沒事兒,只要你好好念書,媽媽怎么 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這話讓孩子的壓力有多大嗎?媽媽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嘴里卻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她就滿足了。你說,這孩子還能喘氣嗎?
3.以愛之名,行霸道之實
“媽媽不讓你去,都是為了你好!”“媽媽讓你吃這個,都是為了你的健康!”“媽媽讓你這么做,都是因為愛你!”什么時候媽媽們可以不再說“都是為了 你”,而說“那么,你喜歡什么呢”?我們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讓孩子作決定,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放手,但我們能不能不要再扣上愛的帽子。我們只要彎下腰 來,在作決定之前,花一點時間、一點耐心、一點尊重,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的愛就足以陪伴孩子走過風雨,也不會把他推出門外。
下一篇:父母養(yǎng)育風格決定孩子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媽媽應該教會男孩做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