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不是我干的!”──制止孩子撒謊的4個技巧
亞歷克的媽媽接到校長打來的電話,告訴她兩天前亞歷克在休息時間揍了某個同學,老師讓他帶張字條回家讓父母簽名,但是,亞歷克并沒有把父母簽名后的字條帶回學校。
當然,媽媽對字條的事一無所知,她謝過校長,答應等亞歷克回家后馬上處理這件事。媽媽知道亞歷克的脾氣很暴躁,以前就沒少惹禍。
亞歷克放學回家來了。
“你好,媽媽!”他像天使一般。
“你好!”媽媽抑制著怒氣。她努力提醒自己小孩子常常會做這樣的事。
“今天學校沒有東西要交給我嗎?”媽媽想給亞歷克最后一次機會。
“沒有呀。”亞歷克平靜地回答。
“我剛接到你們校長的電話。他說幾天前你就應該給我一張字條,上面說你在休息時間行為不當。字條還得由我簽名。”媽媽很快地告訴他事實,覺得沒有必要再問“你肯定嗎”之類的問題,那只會給他再次撒謊的機會,并使自己受挫。
“哦,我弄丟了。”亞歷克低頭看著地板說。
“我知道了。”媽媽點點頭,“那你至少也要告訴我這件事。”
“我忘記了。”亞歷克聳聳肩膀說。
“但是我很懷疑。你可能只是希望我不會發現吧!”媽媽就事論事地說。
亞歷克又聳了聳肩膀。
“亞歷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總是惹禍,我想了解你究竟做了什么。但讓我更難過的是你還說謊。”
“我沒有!”亞歷克抗議說,“我什么也沒有說。”
“那就是說謊。沒有把字條帶回家等于是說,‘我沒收到字條’,但事實上你卻收到了。”媽媽做出解釋。
“我很抱歉。”亞歷克溫順地說。
“因為你打人,我該罰你兩天不能看電視。你知道爸爸和我已經跟你說了很多次,生氣時,要動口,不能動手。這次你還不把字條給我們看,所以罰你4天不準看電視。”
“這不公平!”亞歷克大叫。
“這很公平,因為你說了謊。我們家是不準說謊的。而且,亞歷克,你以為會發生什么事?你當然知道我們早晚會發現字條的,你以為我會怎么做?”
“我不知道……”亞歷克咕嚕道,“我知道你會大發雷霆。”
“那又怎么樣呢?”媽媽平靜地說,“就算我大發雷霆又怎樣呢?我還是愛你的。”媽媽微微一笑。“即使你4天不能看電視,那也是很短暫的時間。你現在明白了說謊會得到加倍的懲罰了吧?”
亞歷克沒有再說什么,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曾撒過謊。亞歷克撒了謊,但和媽媽的對話卻讓他擺脫了心理上的包袱。其實,他內心明白父母早晚會發現的,而現在他知道了懲罰雖然令人不快,卻并不恐怖。他告訴自己下次他會承認錯誤,那樣的話,他才不會錯過一個星期的《貓和老鼠》節目。
撒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的一個正常部分。在整個兒童時代,他們常常會探測父母的底線,撒謊就是其中的一個測試手段。所以,當你發現孩子第一次撒謊的時候,也許事情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可怕。如果孩子撒謊成性,那么,你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了。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撒謊代表不同的含義。
三四歲的孩子常常分不清現實和他們的幻想。這個階段的孩子想象力非常豐富,在豐富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即興地、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但是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屬于幻想型撒謊。
五六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清現實和幻想,而且也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知道哪些行為會讓父母不高興。當他們做錯事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內疚。這個階段,孩子撒謊可能是為了逃避懲罰或為了讓父母高興。
七八歲的孩子不僅能夠分清現實和幻想,而且他們還慢慢理解了什么是善意的謊言。他們撒謊,可能是為逃避懲罰,可能是避免做自己不愛做的事情,也可能是為了安慰別人。還有的孩子由于在學業上或者其他方面的壓力太大而撒謊。
再大一些的孩子撒謊,除了以上的一些可能性,還可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或者避免尷尬等等。
可見,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會撒謊的,而且當他們撒謊的時候,通常他們的內心并不感到愉悅。
所以,當孩子撒謊時,父母需要反省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不是犯有以下錯誤:
1.覺得撒一些小謊無關緊要,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當孩子忘記寫作業時,你幫他向老師說他病了;通過這件事,孩子“學習”到撒謊能夠解決問題。當孩子不想和她的朋友通電話時,你替她說她不在家;通過這件事,孩子“學習”到對朋友撒謊是可以接受的。當孩子想吃餅干,你把餅干藏起來,說餅干已經全部吃光了;通過這件事,孩子以后不再信任你。
2.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跟孩子說:“如果你說實話,媽媽就不會罰你。”但是當孩子承認了錯誤之后,你卻被憤怒的情緒沖昏了頭腦,食言懲罰孩子。
3.對孩子的期望超過孩子的能力。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孩子只好告訴你,我們的成績單還沒有發下來,或者修改成績單上的分數。
4.對孩子的懲罰過于嚴厲。你對孩子的懲罰越嚴厲,他們就越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撒謊來逃避懲罰。
5.給孩子故意設“圈套”。比如,本章開頭亞歷克的案例中,當他否認有東西從學校帶回來時,媽媽如果明知故問:“是嗎?你確定嗎?”這樣的提問往往會“引誘”孩子撒謊。
那么,我們怎么預防孩子撒謊?當我們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做些什么?
一、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到言行一致。
不管是不是善意的謊言,在孩子面前都要避免。對孩子要說到做到,遵守諾言。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做到,要鄭重和孩子解釋并且道歉。切忌輕易許諾,但事后卻不當回事。
比如,父母許諾孩子:“如果你這次考試能得100分,就帶你去游樂園玩。”孩子真的考了100分后,父母卻又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始終推托履行承諾,會讓孩子在失望之余,因為受騙而憤怒,而且不再信任父母。
二、不要明知故問,變相“鼓勵”撒謊。
父母有時候喜歡明知故問,而這些問題又會常常引起孩子的“防御性”撒謊。當孩子被父母盤問的時候,會非常不滿,尤其是他懷疑父母早就知道答案時,因為這些“圈套”通常逼迫他們要么撒一個很笨拙的謊,要么很尷尬地認錯。
一個7歲的孩子把一輛新的玩具卡車弄壞了,他怕爸爸罵他,就把它藏起來。爸爸在地下室找到一些卡車的“殘骸”,就開始盤問起孩子。
爸爸:“你的新卡車呢?”
孩子:“哦,它一定在什么地方。”
爸爸:“我一直沒看見你玩那個卡車。”
孩子:“我不知道它放在哪兒了。”
爸爸:“去把它找出來。我想看一下。”
孩子:“是不是有人把它偷走了?”
爸爸:“你這個撒謊的小東西!你把卡車弄壞了!你以為撒謊就完事兒了嗎?我最討厭撒謊的孩子!”
這其實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沖突。爸爸不應該扮演偵探和審訊官,然后給他的兒子貼上一個“撒謊的孩子”的標簽。如果爸爸能心平氣和地描述事實,孩子也不會被迫撒謊。比如,爸爸說:“我看見你的新卡車壞了。太遺憾了。你以前非常喜歡玩這個卡車。”孩子會從這件事情認識到:爸爸能理解我。我可以告訴他任何事情,包括我做得不對的事。我以后玩玩具要小心一點。
所以,發現孩子有過錯的時候去明知故問,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比如當你看見孩子的房間亂七八糟,你不應該明知故問:“你好好地按我說的整理房間了嗎?”。相反,你應該說:“喲,你還沒有來得及整理房間。”再比如當老師打電話告訴你孩子今天逃學了,你不要問他:“你今天上學了嗎?”。相反,你僅僅需要描述事實:“老師通知我們今天你逃學了。”這樣的談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謊言。
第三,不要給孩子扣上“撒謊者”的帽子。
學齡前的幼兒常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他們的話只是反映了他們的愿望。我們應該搞清楚那些“謊話”背后的含義,而不是否定它們并攻擊孩子。比如,3歲的安妮和她的奶奶說:“圣誕節我收到了一頭真的熊作為禮物!”奶奶說:“哦,你希望有一頭真的熊作禮物!你希望你有一頭熊。你希望你能有自己的動物園。”奶奶從她的話里面提取了有用的信息,并幫助孩子分清現實和愿望。
即使孩子真的撒了謊,也不要給他扣上“撒謊者”的大帽子。這樣的否定除了讓他感到羞辱,就只能讓他自暴自棄:“你不是說我愛撒謊嗎?好吧,以后我就不說真話!”
第四,營造寬松的家庭氣氛,讓孩子不再害怕講真話。
作為父母,你是否無法接受壞消息呢?你是否有強烈并且令人畏懼的情緒反應呢?如果是,那么是你自己給孩子奠定了撒謊的基礎。說謊并不是悲劇,不過這種行為表示孩子有所隱瞞。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害怕你。不管哪種情況,如果孩子知道你會適當地處理他的不當行為,并且考慮他的需要,那么說謊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父母可以和孩子立下一條規矩:如果孩子承認錯誤,那么父母不再斥罵他們,并和孩子一起討論怎么彌補過失。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而不是揪住他們的錯誤喋喋不休。只有這樣,孩子才不再害怕告訴你真相。
父母要切記:撒謊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不要對此反應過激。另一方面,也不要認為孩子小小的謊言沒有什么危害,甚至覺得他們很滑稽可愛。撒謊一旦形成習慣,在孩子長大后就會變成罪惡的根源。并且,如果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再期望去改變它,只能是事倍功半。
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到言行一致。
不要明知故問,變相“鼓勵”撒謊。
不要給孩子扣上“撒謊者”的帽子。
營造寬松的家庭氣氛,讓孩子不再害怕講真話。
下一篇:天性不同 教養不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適當懲罰幫孩子樹立是非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