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核心提示:如果我們承認流行詞匯是風向標,那么,正被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孩奴”,代表著一種令人憂慮的傾向。它說明,我國的整整一代人都開始為要不要為人父母而猶豫不決。它甚至能說明,在一個長久以來將親子之情視作基石的社會里,生兒育女頭一次在大范圍內被認為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幸福。
據報道,一項對武昌某學校80名學生家長進行的調查表明,57個家庭將一半月收入花在孩子身上;60名家長表示,為了孩子學習,放棄自己的愛好是值得的;75名家長表示,孩子左右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何止這80名家長,我們身邊不知有多少家長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成龍”、“成鳳”甘愿付出一切。有論者認為,很多家長現在已成為“孩農”甚至“孩奴”。
如有些家長所言,“父母成‘孩奴’,古今中外皆如此”,但其效果,許多人已經看到了,不一定如愿以償——孩子學習成績未必突出,甚至未必能健康快樂成長。
學習是一種自覺行為。只有孩子自覺意識到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有可能學有所成。相反,即使父母大包大攬、“伺候”在側,孩子也只能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且,許多父母放棄自己的興趣以及事業,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有很大壓力的。從調查來看,許多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為了自己而成為“奴”,他們希望父母有自己的追求。
父母不該為“孩奴”,是否可以像一些專家所說的那樣做“孩農”呢?筆者以為,“孩農”其實也不該當。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農作物”。孩子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個體。對待孩子的成長,絕不能按照所謂的農作物培育那樣,只知道“何時澆灌”,而應該與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溝通,注重科學的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的內心自覺迸發出向上的動力。再有,農作物對于農民,是其生存的依托,是其一生的事業。而父母并非依賴孩子而生存,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社會個體,都有自己的空間。我們不否認,孩子“有出息”確實讓父母有成就感,但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的成就不能畫等號,家長千萬別背上這樣沉重的包袱。
我們聽到了太多“救救孩子”的聲音,現在,該是“救救父母”的時候了。而“救父母”的關鍵,莫過于為人父母者先解放自己。(李世清)
下一篇: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咋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世界杯里的育兒道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