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只幼蝶在繭中掙扎了很久,覺得它太累了,出于好心,用剪刀小心地把繭剪掉了一些,果然這只幼蝶輕而易舉地爬了出來。然而,不一會兒,這只幼蝶竟然死去了。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扎是在鍛煉自己、完善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飛翔。可見,恰恰是人的“好心”害死了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這個故事,又叫人很自然地聯想到現在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能會犯很多錯誤,但最具普遍性也最容易犯的錯誤,便是“好心”的錯誤。比如出于對孩子的疼愛,或者為了讓孩子專心于學習,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部包攬;比如父母受過很多苦,不忍心再讓孩子吃苦,于是使出渾身解數,讓孩子錦衣玉食;比如擔心孩子的安全,不僅小學要天天接送,進入中學后依然如此。凡此種種,都類似于那個為幼蝶除繭的人。也許你的“幼蝶”看上去很正常,甚至在某些方面很優秀,但由于省略了或許是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其精神發育會有一定欠缺。在生活一帆風順時,這只幼蝶或許翩翩起舞,但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挫折或磨難襲來時,命運便可想而知了。
有一位母親在兒子新婚時送給他一個小冊子,上邊是所有親友的聯系方式,并寫明了有什么樣的困難找哪一位親友幫忙。母親還在小冊子上注明,水、電、氣、房子等出了問題打什么電話報修,感冒吃什么藥等。這位不久之后也要做父親的人,其實還沒“斷奶”,算得上是一個“嚼著喂”、“抱著走”的包攬式教育的標本。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調查表明,如果忽視了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兒童期,就會表現出許多不適應癥,就如我們現在做家長的常常會感覺到現在的獨生子女身上有許多毛病:如獨立生活能力缺乏,自理意識差,依賴性強,做事被動、消極、膽怯,出現心理倒退現象,適應新環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別人照顧,不會關心他人,社會責任感弱,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
美國心理學家布里頓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在兒童探索的過程中,成人給予的指導越少,兒童參與活動的程度就越高。盧梭曾幽默地“教導”我們:“你想讓孩子成為低能兒嗎?辦法只有一個:無休止地關心他吧。”由此看來,要想孩子擺脫“低能”,成為“人才”,在生活中,父母就必須要多一些旁觀,少一些干預,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替代,通過“一分管,三分導,六分等”,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探索的寬松氛圍,讓孩子自己經過掙扎“破繭而出”。
下一篇:從“兒童最反感”反思家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梯安全法則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