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做微笑爸爸,不對孩子發號施令
--爸爸的“發號施令”,只能夠換得孩子的逆反、不服從。做個微笑爸爸,充分理解孩子的意愿后去引導孩子,孩子能夠更聽話也更喜歡爸爸。
·家教案例
陳鵬4歲了,他正一個人在客廳玩。爸爸走過來看了一眼:沙發上、地板上、茶幾上都是他的玩具。爸爸便說:“快點把你的玩具收拾干凈!”陳鵬嘟噥著:“我還沒有玩夠呢,我的小馬剛拼到一半,我要再玩會兒。”
爸爸聽后說:“你都玩了一下午了,馬上天就黑了,快收拾好!”陳鵬就是不動,他認真地拼著小馬。媽媽看到爸爸又要發脾氣了,便趕忙過來說:“鵬鵬,你拼好了就去吃飯吧,媽媽先幫你收其他的玩具。”陳鵬聽后乖乖地點點頭。爸爸見狀,也就搖搖頭走開了。
·專家解析
孩子不愿意聽爸爸發號施令,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孩子做任何“壞事”或不聽“命令”,都是有原因的。爸爸要學會透過表象找到問題的根源。
學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能夠更好地接近孩子,讓孩子樂于與自己交流。爸爸總是會擔心孩子的吃、穿、住、行,愿意不遺余力地叮囑、管束孩子,但常忽略了一個問題:征求孩子的意見。
爸爸總是板著臉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孩子總是不情愿地執行。這種方式,并非最佳的父子相處模式。爸爸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征求,孩子也會多一些“服從”。孩子心里也明白,爸爸是為了自己好,但是無法接受命令的語氣。
孩子的世界中有自己的規則,爸爸不按他們的意愿來,就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爸爸要尊重孩子鮮明的個性和獨立的人格,這就是孩子世界中的規則。遵守這個規則,孩子就會樂于同爸爸交流,樂于接受指引。
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的爸爸容易導致父子關系陷入對立。對這樣的爸爸,孩子不但不會聽從指導,還會頂牛對抗。爸爸對孩子強迫命令,是使父子關系惡化的重要原因,“微笑爸爸”更受孩子的歡迎。
建議一 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孩子成長需要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及鮮明個性的土壤。爸爸要給孩子這份自由,不對孩子施行過多的命令、限制。對孩子發號施令,其實是對孩子個性的摧殘。孩子成了事事服從“命令”的好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性、創造性。這樣的孩子遇事喜歡退縮,喜歡尋求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
建議二 學會征求孩子的意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爸爸懂得征求孩子的意見,就是對他的尊重。
爸爸在回家的路上收到了不少傳單,都是關于培養孩子的課余愛好的,有舞蹈、繪畫、書法、圍棋等。爸爸心想,丹丹的課余時間很多,也該進行一下興趣拓展了。他想為丹丹報個書法班,可又轉念一想,該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
回家后,爸爸將這件事情告訴了丹丹,沒想到,丹丹說自己對圍棋很有興趣,很想報個圍棋培訓班。這時候,爸爸很慶幸自己沒有急著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報班。爸爸決定以后關于孩子的事情,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孩子不服從“命令”,爸爸要思索:我下達命令時,征求過孩子的意見嗎?孩子的意愿,是爸爸的“命令”能否推行的關鍵。孩子不服從命令會有自己的原因,爸爸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建議三 用“引導”代替“指導、教導”
爸爸用“指導、教導”的口吻來命令孩子,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有了問題,爸爸要想給出建議,就要多從平等、尊重的角度引導孩子。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及處世原則,爸爸采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不合適。爸爸若執著于“指導、教導”,只會造成父子間的誤解和隔閡。
建議四 分析孩子拒絕“服從”的原因
爸爸的“命令”如果對孩子失效,要分析其中的原因。爸爸要分清孩子是不愿聽從,還是不能聽從。
陳貝正在玩電腦游戲,爸爸一看9點半了,就命令道:“還不快去洗臉睡覺。”他回頭看了一眼說:“我馬上就要過級了,再讓我玩一會兒吧。”爸爸看見孩子正在興頭上,就點頭說:“這一級完了就去睡覺啊。”陳貝高興地點頭答應,5分鐘后他主動關上電腦去洗臉了。
爸爸學會分析孩子拒絕“服從”的原因,就可以找到讓孩子樂于“服從”的方法。孩子不是一味地想抗拒命令,只是想多一點尊重和理解。
下一篇:父母文化較高孩子成績更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讓孩子“慢慢來”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