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每天早上,你是不是對孩子不停地催促:快點起床、快點刷牙洗臉、快點吃飯、快點走……有時,實在等不及孩子的笨手笨腳了,你會三下五除二的幫著代勞;和同齡的孩子一起入學,看著別的孩子學習呱呱叫,而自己的孩子卻老是在中游的線上打轉,你是否會劈頭蓋臉地對孩子一番“澆灌”:別人是怎樣學的?你是怎么學的?于是,補習班、拓展班、家教一一跟上;看著別的孩子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你是不是也會這個特長班、那個培訓中心的拉著孩子連軸轉?學了鋼琴還想學舞蹈,學了藝術還想著運動也很重要……
成績、升學、就業、工作……當人生中的關鍵詞匯不斷沖擊著你的大腦時,你會允許自己的孩子慢慢來嗎?
觀點1
慢是寬容
錯誤也是教育契機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著名的教育影片
這是一群難纏的問題兒童,因為太難帶所以叫放牛班。淘氣的孩子氣走了許多老師。無望的未來,暴戾,不信任彌漫在四周。一個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這所問題兒童寄宿學校,擔任助理教師,他發現了孩子們的天賦,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變這一切。
影片中有一個片斷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迪。馬修走在樓梯上,身后突然傳來一聲慘叫,原來是學生惡作劇,弄傷了門衛馬桑大叔的眼睛。按照學校的規定,肇事者肯定會遭到嚴厲的懲罰。但馬修暗自找出這名學生后,對他說:“我們也許可以私下來處理這件事情……我可以不把你交給校長,但是我仍然要懲罰你,你負責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為止。”這個學生同意了。在照顧馬桑大叔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馬桑大叔的和藹、善良和寬容。一個星期后,馬桑大叔病情惡化,這個學生明顯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他不安的問:“他會死嗎”……
在這個片段中,馬修用寬容和智慧拯救了一個孩子的靈魂,讓他在錯誤中成長,而不是墮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寬容孩子的錯誤,并把它轉化為教育的契機,學會在錯誤中等待孩子的成長。在孩子成長中,似乎總有無序的枝蔓,但只要在大方向上是基于成長的,教師就應當拿出勇氣來,鼓勵學生的自由發展,而不必急切地去修剪這些枝蔓。而且必須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包括可能的缺點和不足,讓他們在嘗試錯誤中不斷地發現自我,調整自我,從而促成學生個體的自我教育。
觀點2
慢是智慧
因為傾聽心靈的回聲
辛泊平(作家)
在今天,當我們說出讓孩子慢慢來的時候,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更無法代勞,我們只能慢慢等待,這是生命的過程;另一方面,置身這個崇尚速度的年代,我們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齡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遺憾,這是社會的法則,我們依然無法躲避。我們歆羨魯迅、鄭淵潔等人對孩子“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我們不敢踐行,因為,我們沒有他們的資本,在巨大的“隱蔽的遺產”保護下,他們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義上的生存競爭,而我們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則是必須通過競爭的考試,跨過那個千軍萬馬要沖擊的獨木橋。我們也想給孩子自由和快樂,但是不能,這是理性對情感的勝利。就這么簡單。
我們當然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與慢不是唯一的價值。他快,是因為他體驗到了生命飛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體去追趕新奇;他慢,是因為他聽到了心靈的回聲,所以,他要停下腳步去猜測那個來自靈魂深處的秘密。在這些非關理性直指心靈的游戲中,快樂是最高的準則。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間。
一個合格的母親(父親)應該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歡兒、理解孩子莫名沉默。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世俗所謂的意義所累,沒有社會所謂利益的爭執,它干凈、透明,也任性,拒絕成人邏輯清晰的推理和分析。
觀點3
慢是體貼
是暖到心里的一句話
祝禧(小學校長)
好一個“孩子你慢慢來”,好一個“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等待一個五歲的孩子從容去做一件事情。這“等待”意味著什么呢?一份耐心還是一種寬容?一個欣賞還是一腔期盼?一種信心還是一股力量?
回到現實,我們面對的孩子不過都只是10歲左右的年紀,我們問自己:我們學會等待了嗎?今年,學校一(1)班來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笑坤。好大氣的名字,一定是爸爸媽媽特意起的。因為先天疾病,笑坤走路非常困難,兩腿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堅實。上樓梯、去廁所,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怎么辦?在一次集體晨會上,我向全校學生講了笑坤的故事和他需要的幫助。從那時起,小笑坤成了全校師生(包括職工)關心的孩子。“笑坤,你慢慢來!讓我來扶你上廁所。”老師說。“笑坤你慢慢來,讓我來背你上樓梯。”清潔員顧阿姨說。“笑坤,你慢慢來,我來領你去計算機房。”孩子們說。
“孩子,你慢慢來。”一句話,暖到心里。“孩子,你慢慢來,前面的路還很長,你要從容走好每一步。”面向操場,我對孩子們說。
觀點4
慢是成長
給孩子自我生長的時間
周慧慧(小學教師)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的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錯,就橫加指責。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沒有幾個父母師長在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時,會考慮到“健康快樂”四個字。不是嗎,平日里個個都是惹人喜愛的小精靈,可是一犯錯,怎么就被老師和家長訓斥得像一只受了驚的小動物了呢?其實,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學校應該是允許學生犯錯的地方。我們應當給予孩子在學習上更多寬容和耐心,讓孩子有自我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不僅僅孩子要慢慢來,教師和家長心態也要“悠著點兒”。求學的道路是那么漫長,現在又提倡“終身學習”,沒有必要在那么一個點、一段路上對孩子苛求。社會的浮躁,人心的浮躁,造成人們的急功近利,逼瘋了師長,逼傷了學生。人的身心發展遵循一定的順序性,因此生命生長的規律是不容違背的,否則迎接我們的將會是災難!
觀點5
慢是節奏
別讓孩子筋疲力盡
秦蓓(小學家長)
愛自己的孩子,是母親的本能,給他們尊嚴,卻不是每一個成人能夠做到的。做了母親后,我時時自省,有沒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有沒有貪一時輕松敷衍了孩子,一轉身卻又忘了對孩子的承諾?是不是會和孩子平等地對話?有沒有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對你的依戀?有沒有因為心情惡劣而無端遷怒于孩子?而答案總讓我怵然心驚,因為在我們的傳統中并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對等個體的習慣。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用他的語言,聽到了許多原來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樣豐富,耐心傾聽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
慢慢來,現在的孩子們可能都做不到了。記得有一次到孩子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和我們商量周末活動的事情,可聽下來好多孩子都沒空,他們忙著學畫畫、學武術、學鋼琴、學跳舞、學英語……其中竟有一個小朋友周末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么慢慢來呢?為了不甘人后,家長們陪著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觀點6
慢是耐心
不要越俎代庖
吳衛生(小學家長)
兒子是我們家第一號大懶蟲:只要讓他干什么事,他總能找出一萬個理由來對我說不。我很頭疼。
有一天在客廳吃花生,丟了一堆花生殼。兒子從面前走過,我和他商量:“好兒子,把笤帚拿來給爸爸。”當然,我已經準備起身自己拿了,因為此時他玩興正濃。“我來掃地!”兒子像吃口香糖一樣突然來了興趣。太陽突然從西邊出來了,我激動得熱淚盈眶。他以百米速度拿來了笤帚,又以狂草的筆法開始掃地,滿地的花生殼很快四分五裂。妻子很著急:“你讓他掃什么地,越掃越臟!”我說,“不急不急,有導師我呢”,一邊大加鼓勵,“哇,兒子掃的很好!”一邊指指點點,掃到哪,漏了哪。大概用了我三倍的掃地時間,只掃了一半。我對兒子說:“慢慢來,不急不急。”兒子滿頭大汗掃完地,我給了高度的評價:“很棒”。兒子樂顛顛地玩去了,我開始對他掃的“很棒”的地開始進行二次掃描。
我們總是在孩子想做事的時候越俎代庖,我們也總想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孩子一次到位。可是我們很少能耐心地讓孩子完整的來一次。任何事情,孩子不親歷親為,可能很難做好。如果他有了第一次,就一定會有比第一次更好的第二次。
觀點7
慢是欣賞
不要打擾孩子
王亦可(幼兒家長)
今天看可可在球池玩,她雙手各拿一個球,反復地重復爬上樓梯,越過障礙,從滑梯滑進球池,再從球池里“跋涉”出來,再上樓梯……樂此不疲。因為手上拿了球,在球海里“跋涉”就更加辛苦一些,時不時地陷進去再爬起來,爬上出口的臺階也要費不少勁兒,有一次還直接滾了下來。好在我現在心態越來越安逸,也比較能理解可可了,所以不會去“打擾”她。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考慮,肯定會忍不住上前去“引導”可可——過球池的時候手別拿球,才容易保持平衡,腳要在球池底部趟著走,才不容易摔倒。可是我知道此時在可可的心思里,她在意的不是如何平穩快速地通過球池,而只是在體會和“享受”那種“苦苦掙扎”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也許她會體會到另外一些掌握平衡和控制身體的感覺,我相信當某一天她玩球池時,如果關注點變成了怎樣提高過球池的速度,她就會去摸索相應的方式了,可能慢慢地發現該怎么走才快速安全,那樣得來的經驗,應該比從大人那聽到的更有收獲。所以我一直在遠處靜靜地看著可可,而可可盡管在不停地跌倒爬起再跌倒爬起,卻從未顯示出痛苦的表情,而是很樂在其中。
我們實在沒必要在孩子并不需要某種引導的時候去指導她,或是不必要地焦慮,就讓孩子慢慢來好了。
-鏈接
◆在日前我市舉行的辦學思想研討會上,有校長就提出“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進和揠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教育學者張文質說,教育是慢的藝術。
◆著名作家龍應臺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
□闞興韻
下一篇:好爸爸不對孩子發號施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養育寶貝的三種境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