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嘔心瀝血地探求兒童的習慣、語言、情緒、心理,用慈母般的愛心去精心撫育兒童 。他試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承認。
把兒子當活教材
1920年陳鶴琴首先以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鳴為對象,開始他的研究工作。陳老師當時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特意請假在家,將一鳴每天從早到晚的活動都做了攝影,并給一鳴嘗甜的、酸的、苦的東西,以觀察其表情變化。他還把一鳴抱到課堂去給學生當活教材。
一鳴自幼喜歡畫畫,有時邊畫邊說。他就把一鳴作畫的日期、年齡及對畫的解釋都記下來,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連續花了808天的工夫,具體剖析了孩子的身體、動作、心理、性格和言語等各方面的發展規律。經過3年的觀察和實驗,寫成了《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兩本著作。
激勵更易糾錯
陳鶴琴認為,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很容易,受責罵而改過卻比較難。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聽鼓勵的話。有一天,陳鶴琴看見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著身體玩。他考慮: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奪去呢,還是用別的東西去替代?他仔細一想,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為好。于是他就對一鳴說:“這是很臟的東西,我想你一定不會喜歡的,你是要一塊干凈的,對吧?你應當跑到房里去向媽媽要一塊干凈的,是嗎?”一鳴聽見爸爸鼓勵他,就很高興地跑到房里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
巧對“為什么”孩子
陳鶴琴反對謝絕小孩問難,也不贊賞有問必答,他提倡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引導探索的教育方法。陳鶴琴舉例說:有一天,一個5歲的兒童同他父親到郊外散步。他遠遠地看見一個小孩在那里放風箏,就問他父親:“那個小孩在那邊做什么?”他父親回答:“你要去看看嗎?”說著就與他一同前往。到了,父親對他說:“呀!那個在空中的東西多好看。你看那個小孩手里拿著什么東西,要走近看一看嗎?”他好奇地去了,回來對父親說:“是線?!?/p>
于是,父親領他到街上去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個風箏給他。第二天,還陪他到郊外放了風箏。陳鶴琴說,這種利用問難加以引導的方法,比“有問必答”養成兒童的依賴性來得好,它能使兒童得到許多快樂和許多有用的經驗。我們應當利用兒童的問難,來施行我們的理想教育。 許惠
下一篇:給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撐能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們怎樣測試獨生子女的人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