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親子關系中,最容易被做選擇的是孩子,最容易做選擇的是父母,而且父母還會說這是在愛孩子。其實,這樣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只有通過自主選擇,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最合適的位置,產生責任心,從而獲得成功。一個人總是由別人替他做選擇,就會迷失自我,在渾渾噩噩中過一生。父母如何才能不替孩子做選擇?最好的辦法是學會以朋友的身份傾聽孩子的聲音,然后提出建議,孩子按不按父母的建議去做,讓他自由選擇。
舉個劉翔去年在上海田徑大賽上“完美復出”的例子。在賽前,劉翔的教練放風說:劉翔復出首場秀,最好成績不超過13秒60。然而,劉翔跑出13秒15,與冠軍特拉梅爾成績相同。劉翔為什么能夠完美復出?賽后,劉翔說:“好像靈魂附體。”心理學認為,靈魂附體是完全自我,即一個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能力、現場狀態(tài)等去做,不受外來因素的影響。
劉翔說:“一上場就收不住了,好像靈魂附體。”其實,劉翔并不是“一上場就收不住了”。先看一下比賽過程:劉翔排在第五道,左邊是特拉梅爾。發(fā)令槍響后,劉翔和特拉梅爾起跑不差上下。不過,劉翔在前三個欄一度落后。第四個欄開始,他奮力加速。最后,與特拉梅爾一起通過終點。為什么會有“不差上下”、“一度落后”和“一起通過終點”呢?賽后,劉翔說:教練擔心他拼得太猛刺激到右腳的傷處,因而要求他比賽時壓下速度,前三欄他基本是按照這個要求做的。后來,他發(fā)覺特拉梅爾領先他并不多,就放開追。
如果劉翔一開始就“靈魂附體”,結果會是怎樣?如果劉翔完全按照教練的要求,結果又會是怎樣?
下一篇:生命的禁錮從身體的禁錮開始(2)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自己創(chuàng)造了自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