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從刀耕火種到機械化的大生產,我們對農業、工業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能把握住其中的規律。但是在教育子女上,我們似乎不怎么總結經驗教訓,父母怎么教育我們,我們就怎么教育孩子;別人怎么教育孩子,我們就跟著一樣去做。其實,中國的孩子從頭懸梁、錐刺股那些故事開始,就已經是非正常地成長了。
一顆土豆,把它切好了埋在土里,周圍有適合的溫度、濕度和陽光,它就能長出一串土豆來。這是土豆的正常成長。但是一個人,你給他吃的、穿的,讓他長得人高馬大,也能夠進入大學,將來還結婚生子,卻不一定是正常成長。因為土豆發揮了它所有的生命本能,人卻未必發揮了他的各種潛能,有的時候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潛能存在。有一位諾貝爾獲獎者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人類最大的悲哀,就在于絕大部分人心智尚未成熟就去世了。
心智成熟是正常成長的一個表現,但有多少人真正心智成熟了呢?看一看我們身邊的人,有多少人為了名利而忽略了親人的感受,有多少人去追逐自己并不喜歡的東西,到頭來一場空?有人糊里糊涂地戀愛、結婚,糊里糊涂地生下了孩子,糊里糊涂地過著日子,似乎并沒有發現生命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這都是因為心智尚未成熟。
常常有家長找我面談他的家庭問題,有的是孩子太不聽話,說什么都不依,還和家長吵架;有的是孩子沉溺于網絡,學習一落千丈;有的是孩子早戀了不能自拔,家長束手無策。幫他們解決完問題,我常常想,這些家長為什么不能自己解決呢?可能,他們自己也沒有發現情感的規律、心理的特征和人性的本質。
當然,我并不是責怪家長,在教育方面,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切靠自己。記得我們中學學過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有人為了好看而把梅花纏成各種各樣的姿態,但龔自珍自己種一畝梅園,并不去刻意裁剪。他覺得樹應該按照自己的本性來成長,就像人應該按照人內心的本性來成長一樣,不要受到外在的束縛。可是人人喜歡看疏影橫斜的梅枝,為了討人喜愛,花匠們不得不修剪梅花樹;同樣,社會有各種各樣的標準來衡量人才,學歷、技能、證書等,家長也只好按照要求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了。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卻是“病梅”,他們本身并不幸福。
有一期《南方周末》上登載了一篇文章,叫做《兩少年的“非正常”成長》。里面有一個小男孩兒叫小波,17歲,但要在看管所待9年,出來的時候就是26歲了。
小波的家庭條件相當好,一個月手機費常常是4000以上,他不缺吃穿,卻逃學打游戲,后來為了湊打游戲的錢,從家里偷了幾百塊,離家出走一個月。錢花光之后,他從奶奶家偷走了300多元,蹲在馬路上哭泣,以為自己可能會被抓起來槍斃掉。年輕人就是這樣,犯了錯誤往往把后果想得很嚴重,不敢面對,就逃避,或者破罐子破摔。
“我的父母總是管得太多、看得太緊,什么事情都手把手,不放心。說得太多,我就聽不進去了。”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到初中,他的媽媽天天在他耳邊說“考大學”,小波說自己耳邊都快磨出繭子了。
小波日記本中的話,可以代表很多失足青少年的心態:“做了這件事情,我知道無法面對家人。特別是父親,以前我一直害怕他,這件事情之后我發現爸爸沒有想象中那么厲害。”
小波是因為搶劫和猥褻罪被抓的,其實他一開始并沒有想過會走上這條路,從偷家里的錢開始,這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以為自己已經被全世界拋棄了。
很多年輕人從來沒有接受過心理方面的輔導,而家長總是到了出現問題時才發現,孩子原來這樣“傻”。也難怪他們太“傻”,在培養獨立和理性的年齡段里,他們正忙于中考和高考,現實的教育體制,也讓孩子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創造了美好的文明,卻沒有健康的身心去享受它,那這個世界還有多少樂趣可言?
在教育上,我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新理論,只想“伐木”,給孩子一個正常的成長空間,讓他們不要從一開始就假裝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成年人。
下一篇:母親是兒子男性特征的激發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讓孩子自覺寫功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