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因為成功演繹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風情萬種的阿春,王姬從此走上了事業的高峰。然而,風光的背后是王姬永遠的傷痛,她在拍攝期間有孕在身,生下的男孩不幸地被診斷為先天性智障兒。王姬一直呵護著兒子單純的生活,但2008年夏天發生的“拒載風波”,卻使王姬不得不站出來為兒子討個說法。
2008年6月,王姬的兒子在外婆的陪同下搭乘飛往北京的航班,機長卻以安全為由將兩人逐下飛機。得知消息后,王姬憤怒地斥責航空公司:“我兒子只是智障,不是神經病,也不是恐怖分子,為什么要把他跟兩百多名乘客的安危對立起來?”最后,航空公司另外安排飛機將祖孫二人接到了北京。
事情過去半年多后,一部電影的公映又引起了人們對王姬和智障孩子的關注。在公益電影《哥哥,誰帶你回家》中,王姬一改往日女強人的華麗形象,扮演了一名苦命的農村婦女,智障孩子小把兒的母親春蓮。
堅韌,是女人心靈的底色
走下屏幕的王姬干練利落,充滿自信,眉眼中透著幾分嫵媚,一如她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記者的采訪就從《哥哥,誰帶你回家》這部電影開始。性格溫順的春蓮接連死了兩任丈夫,帶著智障的兒子小把兒嫁給了太寧。太寧是個殘疾人,家里有個頑皮的兒子,還有個固執的母親。這樣兩個殘破的家庭走到了一起,貧困依然,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春蓮身上。
盡管春蓮忙里忙外,依然討不到婆婆的歡心。尤其是在照顧太寧的時候,稍有不周就會受到呵斥甚至打罵。繼子想著各種惡作劇捉弄小把兒,但是小把兒覺得能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就是一種幸福。
表面的融洽下是春蓮的隱忍,她沒有太多的抱怨,依然盡心盡力地忙碌著。太寧被春蓮的質樸打動,陷入深深的自責,偷偷跑出來臥軌自殺。就在危急關頭,春蓮找到了太寧,縱身一撲,將太寧推出了火車軌道,自己卻失去了生命。
春蓮走了,這個剛有點起色的家庭又陷入了窘境,婆婆無奈地遺棄了小把兒。小把兒卻將這當成了“回家”游戲,又找了回來。幾次三番,面對小把兒的單純憨直,每個人的內心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們對小把兒由最初的排斥變成了發自內心的關愛。
感同身受,每一刻都是真情流露
在現實生活中,王姬也有一個智障的兒子,她用“感同身受”來表述自己參與這部影片的體會。扮演小把兒的演員黃超是個智障兒童,這不僅沒有造成交流障礙,更讓王姬的愛憐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盡管黃超已經12歲了,但他的智商和四五歲的孩子差不多。他分不清什么是劇情,也常常忘記臺詞,根本不知道如何表演,他只知道王姬是很愛自己的一個媽媽。
在一場戲的拍攝中,根據劇情需要,婆婆在憤怒中打了春蓮一巴掌。這場景被并沒有戲份的黃超看到了,他愣了一下,“哇哇”地哭了起來,驚恐地縮到了布景后面,邊哭邊顫抖地喃喃:“媽媽,媽媽,不要打我媽媽。”劇組人員馬上停止了拍攝,王姬跑過去抱住他,左哄右哄,費了好半天勁才讓他止住了哭。
王姬明白這些孩子。他們生活在水晶球里的童話世界,那里所有的東西都是純凈透明的。他們是不幸的,同時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世界永遠美好,永遠真誠。不管遇到什么,他們都不抱怨,依然“傻呵呵”地對待他人。每當看到這些孩子充滿信任和依賴的眼睛,王姬都會為他們的純真而震撼,就會抑制不住地想要保護他們,拼命地去愛他們。
正因為這樣,比起普通的孩子,這些孩子更容易緊張和膽怯,容不得半點委屈,需要格外地小心呵護。王姬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讓更多的人關注智障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奉獻自己的愛心。影片將在十個城市進行放映,部分票房收入會捐獻給社會福利機構,用以幫助殘疾人的福利事業。
為傷心的故事落下多少淚
從2004年開始,王姬就擔任中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行動的愛心大使,并多次走訪那些受出生缺陷和殘疾危害的家庭。通過這些活動,她深深地感受到這些孩子和家庭的不幸,不知道落下了多少眼淚。可以說,每個殘疾的孩子都是一個傷心的故事。在他們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在陜西的一個家庭,兩個孩子都是先天愚型,十四五歲了生活也無法自理,母親辭職在家一心照顧著他們。兩個孩子看到漂亮的大明星非常興奮,一會兒趴在王姬的耳旁說悄悄話,一會兒又親吻王姬的臉頰。他們的母親看到此情此景,滿眼都是淚水。而在走訪的另一個山區家庭中,孩子生下來就是脊柱開裂,24年來只能借助雙手在地上爬行。王姬見狀,立即掏出了一疊錢塞給了孩子的母親。那淳樸的母親拉著王姬的手,半天才說:“將來我老了,孩子可怎么辦呀?”聽了這句話,王姬的心也被觸痛了,淚水忍不住地涌了出來。
提起這些不幸的孩子和母親,王姬的眼睛有些濕潤。她說:“同情和感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許無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但至少可以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給這些受殘疾困擾的孩子和母親一些幫助。”就這樣,在各種公益活動中,王姬總是帶著親切的笑容,呼喚著人們的愛心。
2005年,她為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募集捐款,被授予“云南省希望工程愛心大使”稱號;在2008年中國地產慈善之夜,她拍賣戲服捐獻1萬元給貧困母親幸福工程;2008年在中國大理名人高爾夫慈善聯誼賽上,她拍賣簽名運動服捐獻8萬元資助那些貧困地區有藝術天分的孩子……王姬希望每一個孩子和母親都能感受到溫暖的愛。
常懷感恩之心,坦然接受人生苦難
雖然都是殘疾兒童的母親,但王姬覺得,比起探訪的那些家庭,她已經很幸福了。因為有一定的經濟條件,王姬可以帶著兒子去各地接受先進的治療,現在的情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兒子的殘疾,讓王姬遇到了人生的難題;兒子的純真憨直,又讓王姬學會了如何去面對。她笑言自己現在也像兒子一樣,不管遇到什么,都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外界,這樣每天都會很開心。
除了這個讓王姬格外心疼的小兒子,她還有個聰明漂亮的大女兒。盡管女兒生長在國外,但王姬始終堅持用中國的文化教育女兒,讓女兒明白自己的根在中國。2008年奧運會,王姬和女兒一同成為志愿者,為奧運服務。這樣不僅僅是為了讓女兒感受百年奧運的氛圍,更重要的是讓女兒擔負起一個中國人的責任。看到剛剛18歲的女兒每天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四個小時,忙的時候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確實有點心疼。但王姬覺得,對于女兒來說,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是值得一生珍藏的美好回憶。
在兒女們成長的同時,王姬也越來越多地思考人生。在她看來,人生就是去解開一個一個的難題,解開的難題越多你明白的也越多。從某個角度去看,這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財富?馬雅可夫斯基的名句“痛飲生活的滿杯”,是王姬很欣賞的一句話。她說:“苦難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既然無法逃避那就坦然接受,用平和的心態去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是一種境界。” □白俊霞
下一篇:三招啟動好爸爸養成計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用心傾聽孩子愛的呼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