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一堂與孩子互動的親子課程中,一位母親在成長日記里跟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課間休息時,她八歲的兒子跑到茶點桌,一下抓了兩大把巧克力往回跑。她的第一反應是面上無光、羞愧、怒火中燒——這孩子太貪吃、沒樣子、別人看見還以為這孩子缺少家教。要照以往的脾氣,她一定會馬上大聲喝止,讓兒子把巧克力放回去。可這一次因為是在上親子課,她開始嘗試讓自己作些改變,于是強忍著怒火暫時接受了孩子的行為,沒有當時發作。才沉默了一分鐘,她卻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兒子高興地跑回來把兩把巧克力都分給了周圍的學員和小朋友,每個人都向他說謝謝。分完了,孩子才又拿一塊給自己。
看到這一幕,這位母親心里真是五味雜陳。她轉怒為喜,為兒子能替別人著想、有好吃的能先人后己而感到驕傲。她也很懊悔,看著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睛,她聯想到不知是否以前的很多事都和這次一樣,由于自己急著作判斷,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了事情的部分,而沒有看到事情的全局和真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點,沒看到孩子的意圖,而冤枉了孩子、錯怪了孩子、誤解了孩子。
那一堂課,母親學到最多的是“像鏡子一樣”看待孩子的語言、行為,用心跟隨孩子。她得以了解一個淺顯的但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的現象:當你站在鏡子前,鏡子不會批判你、不會指責你、不會訓斥你、不會作判斷說“你的臉很臟”、“你的頭發很亂”、“你這樣邋遢”、“你站沒站相”。鏡子只是老老實實地反映出你本來的樣子,反映出“你的額頭上有一點土”、“你的頭發有一綹在眼睛前”、“你的衣服左邊第一個扣子系在右邊第二個扣眼上”。
鏡子如是反映的時候,不摻雜一絲判斷,但是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看到鏡中的自己,自然會“洗把臉 ”、“把頭發梳一下”、“扣子重扣”,并且心里不會有對抗的情緒。
如果鏡子說你“臟”、“亂”、“邋遢”、“沒站相”,恐怕這個世界上的人都不會喜歡照鏡子,內心中有很多的對抗,自然也不愿調整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語言中有多么大的一部分都是主觀判斷性的負面確認啊?他們往往把客觀事實變得復雜化,一定要摻雜上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以為唯其如此才能教育子女,卻不承想很多教訓式的言語、負面確認既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規范行為,反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鏡子式說話”尚且不易,把客觀事實中的真相識別出來,肯定孩子能夠被肯定的地方就更加不容易。
像鏡子般說話尚且做不到,而在不自覺的負面確認的互動中,家長如何能奢望讓孩子自信、自愛、自尊啊?想得到A的結果卻執著地走著 B的路,難道可以到達目標嗎?絕對不可能。
客觀描述、“鏡子式說話”看似簡單,卻非常難掌握。因為人很容易有一個定勢思維:我們跟外界接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當任何一件事情發生時,我們就想立刻給這件事情下一個定義,腦子里就出現了一幅畫面——家里的斧頭丟了,就懷疑是鄰居偷的。當我把“鄰居是小偷”的畫面放在腦海里,為了要證明“鄰居是小偷”,我的判斷是對的,于是我看鄰居所有的行為都是鬼鬼祟祟,像小偷的行徑。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原來是狗把斧頭叼到床底下了,斧頭找到了。于是我腦海中的那幅畫面就變成了“鄰居不是小偷”,而我再看鄰居的行為又都是正常的了。其實前前后后,人家鄰居并無變化,外界并無沒有變化,是我自己心里在主觀想象、猜測和判斷罷了。
對于一個行為、一件事情,這種下定義、判斷,的確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比如,當一個陌生人對我說了一句話,我就從這句話得出一個判斷:他很危險或他很友善,他是壞人或是好人,基于這個判斷我會決定自己應對的方式。也許諸如此類的判斷曾經讓我們賴以生存,幫助我們保護自己。這種思維是正常的、自然的,能在很多情況下幫到我們,這不過分。但也不能夠像“疑鄰盜斧”那樣任其蔓延,同時更需要對這個判斷有一個覺察,做一個區分,就是說在對事物和行為做出反應的時候,我要覺察到自己處于何種狀態——是客觀描述,還是主觀判斷,還是猜測……
一盆植物擺在大家面前,每個人看見都有自己的形容、評價和反應。你用尺子量過之后說“這盆植物高二十厘米”,這是客觀的描述;你說“我覺得它蔫了”,因為你看到植物的葉子下垂著,于是就判斷它的葉子耷拉了,猜測它是缺水了、蔫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你是在主觀猜測和判斷,事實也許和你的猜測、判斷不一樣,你就需要親自考察一番,仔細來研究一下這盆植物的真實狀況,看看事實,是不是真的缺水了?你走近花盆用手摸一下泥土,哦,原來泥土是很濕潤的,那植物還缺水嗎?你上網查了查資料,原來這種植物的葉子都是下垂的……主觀判斷和猜測并不等于事實,它有可能契合事實,也有可能不是事實;同時,事實也不等于真相。重要的在于主觀時知道自己在主觀行事。
我們一起思考,區分主觀、客觀,和親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一個孩子放學回家對媽媽說:“媽媽,老師點我名了。”媽媽聽到孩子的話,猜測道:噢,孩子是不是被批評了?但媽媽知道這僅僅是自己的猜測,所以就先把它先放到一邊,對孩子說: “老師點你名了?”孩子回答說:“是啊,老師表揚我了。 ”看,原本媽媽猜測的是孩子被批評了,事實卻是孩子受表揚了。這位媽媽就覺察到猜測與事實之間的差距。
父母們需要非常注意,當知道自己是在猜測和判斷的時候,請你把自己的猜測和判斷先放到一邊,首先來跟孩子核實一下:孩子,是這樣的嗎?看看事實是什么。
人生之中有一種煩惱叫做庸人自擾。什么叫庸人自擾?就是你忽略客觀真實,一味地把事情想象成對自己不利的樣子,其實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不一定。
有一對剛剛戀愛的男女,相處一段時間之后,女孩認為男孩對她不好,為什么呢?因為男孩每天給女孩燉肉吃,但是女孩從小就不愛吃肉,又沒好意思說出來,女孩就判斷說“他對我不好”,這是女孩的判斷。終于有一天,女孩意識到那僅僅是自己的判斷,而去問了男孩:“你每天給我燉肉,你的意思是?”
結果男孩說:“我從小挺苦的,對我來說最幸福的就是有一天能吃上肉。我那么喜歡你,所以我就覺得我要這樣對我最喜歡的人——讓你天天都吃上我小時候覺得最幸福的燉肉!”于是真相大白了,原來并不是男孩對女孩不好,而是男孩很愛女孩。如果女孩不問,他們倆就誤會了。這樣的誤會在現實人生中還少嗎?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在課堂上,當孩子們或支著頭、或趴在課桌上、或采取什么其他的非正規姿勢聽講時,也許有的老師會認為孩子沒有禮貌、對自己不尊重、不想聽自己的課。當他這樣判斷之后,往往也會用對抗的態度強行糾正學生姿勢。但是如果在反應之前他向孩子確認一下,也許孩子的回答只是:我覺得我這樣放松,更能聽進去。這沖突也就煙消云散了。
在此,還要更進一步澄清“事實”和“真相”。大家要小心,平日里我們認為自己“眼見為實”,但眼見并不一定為實,你看到的事實也不一定是真相。為什么?講一個故事吧。
2500年前,孔子帶著學生周游列國。有一天,他們剩下一點米,只夠給老師熬一碗粥。孔子讓最信賴的一位學生為老師熬粥。這位學生搭起灶,燒上柴,讓米在陶罐里煮。粥的熱汽往上蒸,因為古代的房子是木頭房梁,里面的蟲子受熱,一下子掉到陶罐粥里了。這位學生肯定不會讓老師喝帶蟲子的粥,他就把蟲子撈出來,但是蟲子上粘了一顆米粒,他不舍得扔掉,就做了一個動作,往嘴里一放,連蟲帶米吃下去了。無巧不成書,送入嘴中的這個動作剛好被孔子的另一位學生路過時從窗戶看到了,就見孔子去了:“老師啊,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看,你這么信賴的一個學生,就這么一碗粥,他還偷吃!”孔子就是孔子,他聽后,并沒有馬上下結論,他說:“啊?你說他偷吃粥,我一定要來問一問。”于是把那位熬粥的學生找來問,才知道他是在撈蟲子可惜米粒才吃掉的,孔子就非常感慨地說了一句話:事實不等于真相。
“親眼所見”尚且不見得是真相,現代生活中,在和孩子的相處、互動中,大人們卻總是愿意依著對孩子有限的了解,依著自己看到的某些事情,而粗魯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快速的判斷。判斷孩子是怎樣的,下一個定義、貼一個標簽。捫心自問,我們對孩子真的已經特別了解了嗎?我們看到每一件事情的真相了嗎?親子關系惡化往往就是從這種不經推敲的判斷開始的。
當你無法看到孩子本身的樣子的時候、無法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是被誤會的時候,他的心門就對你關上了。他的心門一關,你說得再對、再為他好,也是徒勞。
此時就只能做一件事,回到“關系”的章節,跟孩子建立好的關系,讓孩子的心門向你打開,再從頭來過。當你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真相,可以同理孩子的時候,你們的關系便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與其如此,又何苦來哉,還不如早些運用心力辨別清楚主觀判斷、事實、真相,對自己的言行有更好的覺察,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就會更有心、有不同。
能夠描述事實已不容易,覺察到事實背后的真相就更加不易。事實是事情發生的現象,真相是現象背后的意圖。洞悉“真相”需要心力、需要智慧,這智慧不盡相同,有時是一點耐心,有時是一分鐘的沉默,有時是不急于表達自己,有時是深入地調查了解……
當你成長了,就能有更多覺察,了解更多事實背后的真相。
把“一分鐘的沉默”作為我們的習慣,在這一分鐘里,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對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和等待,讓眼睛更亮些,讓心更清明些。
親子如是
1.你有過別人對你下判斷,誤會你的經歷嗎?你當時的感受如何呢?
2.反省自己,有沒有太快下結論,而使孩子被誤會的經歷呢?
3.怎樣才會真正做到“一分鐘的沉默”呢?
下一篇:不打罵孩子也能聽父母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面對任性倔強的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