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都清楚講原則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設想很美好,現實卻常不如人意,一旦到了實踐時,往往面臨種種問題,甚至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導火索……到底,什么情況下需要給孩子講原則?如何講?原則應該無可撼動還是略有彈性?
原則問題,說易行難
媽媽帶豆豆去逛超市,事先跟豆豆說好,只可以買一樣玩具。出發前,豆豆答應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超市,豆豆突然反悔了,非要同時買下她喜歡的布娃娃和額外的一個切切樂。
“我們說好只可以買一個玩具的。”媽媽企圖讓豆豆遵守“諾言”。
“我就要買兩個玩具!”豆豆開始哭鬧起來。
幾個回合下來,豆豆的哭鬧聲升級,并引來無數詫異的目光。有好管閑事者甚至已經開始指指點點:“孩子還小,干嘛這樣?”豆豆媽覺得臉上發起燒來,氣呼呼地拿起兩個玩具結了賬,心想:“等我回家再收拾你。”
盡管媽媽臉色不好看,但小豆豆卻如愿以償了。
如同上例一樣,講原則的過程中,我們難免面臨各種問題,尤其當面臨如下情形時,原則問題就成了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
①
講原則時,孩子發飆,家長不知如何應對,最終因扛不過孩子的“要挾”而生
退讓之意。
②
家人的意見不統一,把握原則的尺度產生差異,孩子借機鉆空子。在家人的爭執聲中,執行原則的力度減弱再減弱,終至不了了之。
③
外人在場,有好事者干預。孩子抓住機會借題發揮,家長面子上掛不住,于是失去控制。
④
家長自身的界限模糊,不清楚什么情況下當講原則,什么情況下不當講原則。
⑤
孩子年齡偏小,或者理解力有限,對原則的理解有偏差。
⑥
家長的態度不夠堅定,讓孩子覺得有機可乘。
⑦
家長處理問題過于簡單粗暴,引發親子對抗,致使問題變復雜,增大執行難度。
……
之所以出現上述種種情況,根本的原因在于作為家長的我們對原則的界限不是很清楚。當我們自己尚且內心遲疑時,又怎么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原則并最終堅守住底線呢?
什么情況下需要講原則?
講原則的界限,說復雜就復雜,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把握一個總的宗旨就好了:不傷害到孩子本人,不傷害或妨礙他人,不給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損害。
很欣慰地看到,“愛孩子、給孩子自由”的觀念現在已經日益深入人心。孩子不再是我們的附屬品,相反,他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呵護。然而,新的問題也因此產生了。
比如,有些家長帶孩子外出探親訪友時,對孩子過于放任自流。孩子進到別人家,翻箱倒柜地折騰,不少家長也以給孩子自由、給孩子愛為由,不加約束。最終的結局是,孩子在人家里折騰幾個小時,就跟鬼子進村似的,搞得一片狼藉——床上踩了泥腳印、各種物品扔得到處都是、碎了茶杯、砸了瓢盆、染了衣被、抽屜柜子被翻個底朝天……
當然,孩子好奇,想要探索,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畢竟內外有別。孩子這樣的行為已經妨礙到他人的生活,給他人帶來了煩惱,自然應在約束之列。
而其他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反而在謹守教條,對孩子規之距之,結果引發各種沖突,最終既沒有約束住孩子,也沒有真正地尊重孩子。
比如,孩子外出旅游時,吃零食比平時多,睡眠規律與平時不一樣;家里來客人,孩子因為興奮或者對客人感到好奇,睡得比平時晚,人也比平時鬧騰……這些都是非原則性的問題,起因于孩子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進而影響到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均在情理之中,沒必要過于較真。等到環境恢復常態,孩子的生活秩序自然會回到從前。
孩子進入公共場所,毀壞公物、不守規則、不懂禮貌……這些都可以歸之為原則問題,需要對孩子加以引導,幫助他理解規則,遵守規則。
講原則,不同年齡有不同側重點
當然,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原則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 1歲前,孩子關注的重心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給他講原則,他理解不了,自然不會有什么效果。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少講道理,直接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尤其當以游戲的方式引導他以正確的方式做事,或者轉移注意力時,效果會比較好。
● 2、3歲的孩子開始能夠理解一些原則
對他們來說,了解原則為何物是一回事,遵守原則又是另一回事。因為他們自我控制力有限,常常會一時沖動就突破原則。
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講解原則要盡可能簡單好理解,重點放在指導他們具體怎么做,以形成良好習慣為重心。轉移注意力依然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 3歲之后,孩子理解能力增強
不過他們依然難以控制自己。理解孩子的無能為力,多從正面引導,對他們的發展更有益。
● 4歲之后,孩子自我控制力增強
給孩子講清楚原則的前提下,簡單共情,并溫和地堅持,讓他們明白:界限很重要。
講原則的技巧
我們之所以有原則不好講或者講不下去的感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不了解孩子,不懂講原則的技巧,因此不自覺地引發沖突,導致講原則變成了雙方都不享受的事實。其實,講原則有技巧可言:
原則可以富有彈性
原則由人制定,自然帶有主觀性。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原則。看到這種差異性,對我們更好地執行原則,又懂得變通非常重要。某些場合下,我們可以“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讓原則變得略有彈性。例如,孩子周末去爺爺奶奶家,多吃了幾樣零食,與爸爸媽媽慣常的管教方式發生沖突,不妨暫且放下,以和為貴。況且,對孩子來說,每次去爺爺奶奶家都會有這樣一些美好的回憶,對他心靈也是一種滋養,此時就無需過于較真。
原則可以變通而為
與其跟孩子針尖對麥芒地沖突,不如順應孩子的特點順勢引導,將沖突消解在萌芽狀態。如孩子到朋友家做客,翻箱倒柜翻抽屜。不讓他翻,似乎妨礙了他探索,讓他翻又給別人增添麻煩,此時,何不換個思路?引導孩子去觀察抽屜的不同之處,數數有多少抽屜,甚至編個有趣的故事,跟孩子一起探究抽屜的奧秘,把他的興趣引往別的方向。
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簡單共情后溫和地堅持就好了
看到父母很堅持,底線不可突破,孩子自然放棄。當然,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情緒激烈。若孩子反應激烈,我們依然要堅持原則,但可以視情況決定是否陪在他身邊,給他適度的安撫,或者引導他以安全的方式如到發泄角發泄、畫畫、講故事等幫助他釋放情緒。文:林怡
下一篇:中國的隔代怎么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教需要一把智慧的“雞毛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