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家長發現,平時多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看管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毛病,家長想在短時間內改變也不可能,這就引發了年輕父母和老一輩在教育觀念上的分歧,由此帶來的兩代人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教育專家指出,即便有老人幫著帶孩子,家長仍應主導孩子的教育,但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父母要多花些時間與孩子相處,與老人要加強溝通,讓老人成為自己的有力輔助。
近五成孩子由老人帶大
近日,為配合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展開,相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作了一項有關于中國“隔代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有 70%左右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輩教育,廣州和杭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各占到總數的一半。全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
對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來說,有老人幫著看孩子、接送孩子上學,他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不過,不少年輕父母在依賴老人幫忙照顧孩子的同時,他們也日漸發現自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主導權。
案例1.孩子摔倒了
孩子剛學會走路時,不小心就碰著了,摔著了,孩子一哭。爺爺奶奶會第一時間跑去抱起,問怎么了,哪里痛了,說桌子弄痛你了?然后說,是桌子不好,我們打它,是它把我們寶寶弄痛了……
父母心聲:孩子摔著了,哭了,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至于打桌子的做法,對減少下回摔倒起不到一點作用,反而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找借口推脫責任的習慣。
案例2.當孩子哭鬧時
寶寶三歲了,由于爸爸媽媽都很忙,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跟外公外婆在一起。當孩子不聽話或發脾氣時,外婆最常說的話就是:你不聽話,我就走了,回老家去;或者,你再哭,外婆就不親你了,不要你了。
父母心聲:每當孩子聽到這些話,往往哭得更厲害,跟她外婆說了不要這樣說,非但起不到停止哭鬧的作用,反而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恐懼的陰影。
案例3.上興趣班的問題
孩子上小學了,功課多了很多,每天回家都要寫作業。原來上的一些興趣班就面臨著必須取消的問題。不過,奶奶認為,孩子對鋼琴一直很喜歡,也有這方面的天賦,要保留;畫畫,能培養想象力與動手能力,不宜去掉;語言藝術課,能訓練很好的表達能力,要保留。
父母心聲:小學的功課多,過多的興趣班課程會讓孩子很疲勞。現階段,身體才是最重要的,興趣班保留一個最感興趣的就可以了。
老人教育孩子的四大類型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表示,老人對孩子的教育,通常有幾種類型:
第一,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老一輩的家長往往呵護備至,代為其勞;
第二,過分監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批評多于鼓勵,責罰多于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溫暖和理解型。王極盛發現,隔代家長中也有人在采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
隔代之間,隔著兩代人不同的生活觀念,隔著不同的教育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給子女的直接教育雖然大多差強人意,但整體上是優于隔代教育的。
三代同堂孩子易無所適從
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學前教育系教授、教育心理學博士馮夏婷表示,一家三口叫核心家庭,三代同堂的家庭就沒有了核心,家庭關系會復雜化,要處理的事會很多。
在核心家庭中,只有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但三代同堂的家庭多了很多,這些關系常會產生很多矛盾,孩子會受影響,會缺乏安全感以及無所適從。另外,孩子是很敏感的,家庭中的各種關系即便沒有人明確說出來,他也能感覺到。比如,家里老人如果沒什么地位的話,他對老人會不大尊重,如果媽媽沒地位的話,他也會不大尊重媽媽。
教育需要有一致的態度,夫妻之間的一致已不容易做到,加上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更難保持一致性。其中,孩子會學會很多種行為方式,比如,在爺爺奶奶面前是撒嬌任性霸道的,在爸爸媽媽面前卻會乖很多。
老一輩別干涉孩子教育
“隔代親”是自然現象,所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孫子女總會有點溺愛,加之不放心自己孩子對第三代的教育,就想當仁不讓地“主動”管理孫子女的生活以外的學習和其他一些教育事宜。其實,這是不對的。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想按自己的想法去教育第三代時,要想到:教育子女是爸爸媽媽的責任和權力,初為父母的子女應該擁有教育孩子的決定權,我們只能輔助管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提供參考意見。
如果與年輕的爸爸媽媽意見不一樣時,即便覺得自己是對的,也要跟自己的子女多溝通,盡量取得共識,而不應與子女“爭奪”第三代的教育權。
孩子教育以父母為主導
馮夏婷表示,教育孩子,首要的責任人是親生父母,其次才是其他家庭成員。在現實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只能早晚陪孩子,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主要的接觸對象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即使上了幼兒園,除了老師,接觸最多的還是老人家,當孩子出現問題,老人家和年輕父母之間的彼此抱怨情緒,易于引發沖突。
面對孩子,大多數情況不是怕沒人管,而是怕太多人管。孩子的教育,理所應當是由父母承擔主要責任,比如價值觀的引導,各種習慣的培養,盡量由父母直接承擔,而其他成員則明確職責,在日常生活上照顧好孩子即可。
父母做法:
建議做父母的一定要有思想準備,養和育孩子都是自己的事,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如果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則更要提高相處的質量。總的來說,孩子最易受父母親的影響,他的人格、情感、人生觀以及與人相處的種種風格,都會有來自父母親的烙印。
問題發生后及時溝通
生活上的照顧主要由老一輩去做,教育則要聽父母的,雖有這樣明確的分工,但生活中很多東西的界限其實是很模糊的。比如,什么是屬于生活方面的,什么又是屬于教育領域的,就像上面例子中說到的一樣,孩子摔倒了,是生活方面的,老人家的呵護與安慰又涉及教育問題,再如選擇興趣班也是一樣。
凡事并非絕對,除了有一個分工,家長還要有一個及時補位的意識,教育本就是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所以,在每一個問題發生時要及時跟進,并事后溝通。
父母做法:
信任家人,相信每個人的初衷是愛。尊重界限,尊重每個人的身份和角色,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包容行為,行為只是方法得當與否的表現形式,行為背后的動機總是好的。主動溝通,這本身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文/河方
下一篇:孩子為什么就是不肯認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孩子開辦一個家庭小銀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