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不許在房間里亂跑,好好吃飯!”
“我數3下,你必須坐到餐桌這兒來!”
4歲的陶陶邊吃飯邊在房間里跑來跑去,和媽媽捉迷藏。陶陶媽已經說過無數次了: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桌子。但無論陶陶媽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還是聲色俱厲、甚至在他的小屁股上來兩巴掌,都收效甚微。
對于陶陶的無動于衷,陶陶媽變換各種方法,“軟硬兼施”,可小家伙就是不買賬。多次努力之后,陶陶媽只好無奈地聽之任之,她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狠心”餓兒子一頓,并在下頓飯之前除了白開水不給他吃任何東西。因此,陶陶媽要培養陶陶“吃飯的規矩和餐桌禮儀”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養育孩子的過程,無疑是操練家長耐性與毅力的過程。當孩子的行為超出了家長忍耐的極限,家長的感覺通常是“傷透腦筋”、“無法控制”、“我簡直氣瘋了”,于是在一番暴風驟雨般的憤怒之后,很不情愿地放棄了對孩子的要求。
家長的“半途而廢”往往給孩子做了一個極其不好的榜樣。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比孩子更需要毅力。
耐心包容孩子的“搗亂”
3歲半的浩浩簡直就是個制造麻煩的“機器”:媽媽還沒擦干凈他倒在地板上的水,他又很快把另一杯水潑到了床上;趁媽媽曬被子的工夫,浩浩抄起了水彩筆,在白色的皮沙發上涂了蘋果和香蕉;媽媽正大呼小叫著“不能在沙發上亂畫”,他則不聲不響地拿起自己的安全剪刀,跑到餐廳,把媽媽心愛的桌布上的花一朵一朵地剪下來,使那塊新買的桌布迅速遭遇了被“肢解”的厄運……如果遇到這些情況,您會怎么樣?相信不少媽媽第一時間的感受是:“我的肺都要氣炸了!”
家長總是一廂情愿地希望孩子能沿著自己預想的方向成長,盡量不出差錯、不惹麻煩、不調皮搗蛋,能分清對錯;或者在做出了淘氣的事情、制造了混亂之后能長記性,犯過的錯誤不會再犯,家長不用將同樣的話說第二遍,然而,事實上孩子很難有如此高度的自律,以致家長的忍耐超出了可以承受的限度,大發雷霆,直至聲嘶力竭。
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特別強,頭腦中沒有“搗亂”的概念,對家長說的“不許”眨眼間就忘記。他對自認為有趣的東西和事情,都以“大無畏”的精神去試試、碰碰、摸摸、嘗嘗,目的是想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或“結果會怎樣”—實際上,他是在通過自己的探索,認識這個世界。
為家長支招
為“小魔頭”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別因為他自主學習的行為產生的“過失”而去責備他,平和地面對他的過錯,在事實面前耐心地告訴他哪種做法是正確的,給他提出建議。比如,畫畫應該是在紙上而不是在沙發上、墻上或是其他的地方。還有一個辦法,即在糟糕的事情出現前做好防范,如事先在一面墻壁貼上白紙,向孩子說明只能在這面墻紙上畫,其他的墻不可以,因為上面沒有貼紙,這樣,麻煩可能要少得多。
您的堅持讓孩子看到結果
5歲半的苗苗喜歡畫畫,她的作品還獲得過幼兒繪畫比賽一等獎。可讓媽媽頭疼的是,她畫完畫從不收拾筆和畫;至于看過的書,更是東扔一本西扔一本,床上、桌子上、沙發上隨處可見。
其實,從苗苗4歲起,媽媽就教她送“玩具回家”、把畫筆裝進盒子、將書放回書架,為此還在她的房間里專門開辟了玩具角、購置了兒童書架。但苗苗幾分鐘之后就把媽媽的話忘得一干二凈。起初媽媽一次次地提醒,并跟她一起收拾,但苗苗還是沒能把媽媽的這一教誨銘記在心。同一句話一天要重復多次,媽媽說得連自己都煩了,索性自己做。結果是,苗苗的“殘局”全部由媽媽來收拾。
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四五歲的孩子大多給人“沒腦子”的感覺,家長的話在其頭腦里幾乎不留什么痕跡,所以不能指望什么事情和她說一兩次就能記住。而且,幼兒期的孩子自制力比較薄弱,好奇心又特別強,對一件事情專注的時間不長,往往來不及“善終”就去開辟另一個“戰場”了。
為家長支招
對于孩子的我行我素,家長一定要告誡自己:每個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家長反反復復的提醒和無數次的示范。有了這個心理準備,您才有可能在“忍無可忍”、“堅持不住”的時候說服自己“再咬咬牙,就能渡過眼前的難關。”同時,要注意方法。比如,苗苗媽引導苗苗收拾好物品后,趁熱打鐵夸她愛整潔、有秩序,使她產生“我很能干”的感覺,有了這種自信,她就能逐漸把事情做好。
鼓勵也需要持之以恒
每天從幼兒園回來,曉曉都興奮地把她折的官帽、皮球、手表、酒杯或自制四五頁的小畫書給媽媽看。起初媽媽夸她“很能干”,“做得真不錯”,“照這樣下去,會越來越好”。可日久天長,曉曉沒折出更新的東西,小畫書上除了小雞、小鴨、鸚鵡,也沒見著新的面孔。不過,她的折紙作品比以前更精致了,小畫書中的故事也更豐富,從原來的四五頁變成了十幾頁,小動物的神態也生動多了。遺憾的是,媽媽忽略了曉曉的進步,而是指責她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沒意思。漸漸地,曉曉不折紙也不做書了。
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沒有一位家長不鼓勵孩子,但能做到持之以恒、事事以鼓勵為主的家長卻很少。說到底,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過高地估計了孩子的能力,他們希望孩子每天的進步都是突飛猛進的,否則,就認為他的努力沒有價值,并把這種負面情緒毫無保留地傳達給孩子。家長耐心的喪失,導致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日漸磨滅。
為家長支招
孩子需要體驗成就感,渴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它是孩子繼續往前走的動力。恰當地肯定孩子的成績、提出適當的要求、鼓勵他把正在做的事做得好一點、再好一點,是家長應有的素質。千萬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首肯和贊美,家長不懈的鼓勵,才能成就孩子的點滴進步。比如,對于曉曉的折紙作品和小畫書,曉曉媽要看到她今天做的比昨天的好在哪兒,認可她努力的成果。如果能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玩折紙游戲,提示她怎樣做才能好上加好;或者和她嘗試用另一種方法畫小雞的嘴、小鴨的頭、鸚鵡的翅膀,曉曉的技藝可能就會有更大的長進。
規矩不能朝令夕改
4歲的甜甜吃冰淇淋、冰棍沒個夠,有了這些冷食墊底,三餐反倒成了可有可無。媽媽決定“定量供應”:每天只能吃一根冰棍或一個蛋筒。可甜甜總能為自己找出多吃一點的理由,比如,爸爸今天吃第二只雪糕了。同時,她還有“軟磨”的工夫:“天氣太熱了,媽媽吃點涼的吧……”哄得媽媽心里美滋滋的,于是也就允許她“破例”多吃一點。這樣的例外幾乎天天都有。久而久之,媽媽也不再提“每天只能吃一次”這件事了。
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孩子喜歡模仿,家長的所作所為比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理更能在孩子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甜甜看到爸爸吃第二根雪糕的時候,抵擋不住如此甜蜜的誘惑是很正常的;而媽媽偶爾的“心太軟”,也為孩子意志力的削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家長支招
給孩子立規矩的“配套措施”是在家里營造一個守規矩的氛圍,規矩面前全家平等。家長是規矩的制定者,也是規矩的身體力行者。比如,甜甜爸要控制自己對冷飲的欲望。還有,如果您不希望孩子長時間看動畫片,自己就別當著孩子的面坐在電視機前一動不動。而且,規矩就是規矩,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或大人的方便而改變。
如果您為孩子制定了很多規則,自己卻犯同樣的錯誤,并且為自己的行為開脫,這樣的做法肯定不能讓孩子信服。別認為孩子小,可以糊弄,他心里的小算盤可精確了。給孩子立規矩,其實也是對大人毅力的考驗。
下一篇:教會孩子自己去處理矛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提高父親育兒的參與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