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薩莉·克拉克森的《母親的使命》一書中這樣說,兒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種托管,而現今,一旦孩子只是為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只是由于性行為導致的常有的麻煩的副產品,那么,在教育這項實際又艱難的工作中,父母就會推卸責任,孩子的價值觀培養、智力開發、溝通和情緒調節等就會缺乏,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也就隨之缺失。
這是我所讀過并經常參考的有關母性的最好的書之一。在我逆大眾所通行的教子觀念而行的親身經歷中,它給了我寶貴的幫助。當時通行的觀念認為,我選擇陪孩子待在家里度過他們的早年,純粹是浪費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所受的教育。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選
幾天前和朋友午餐,她給我講了她一個朋友的故事。那個朋友和她十來歲的孩子矛盾重重,于是她決定把他送往加拿大去接受優良的教育。他根本沒有學習和讀大學的欲望,也不愿聽他父母的建議、威脅、說理或是哄騙。是孩子的過錯嗎?我說,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職場人士,那結果就會是這樣。
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悲劇。許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認為,孩子成功的關鍵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著需要更多錢來支持)。我困惑不解的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是撫養孩子最合格的人選,這些聰明人如何能說服自己,把他們最寶貴的資源托付給溺愛孩子的祖父母或“職業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個“更先進的文化”接受教育?誰更愛孩子多一些?是他們自己,還是那些保姆?保姆可能沒有什么教育背景,也沒有什么家庭使命感。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打發到美國或歐洲,就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并突然之間就愿意聽父母的話嗎?
在有孩子之前,我先生和我花了許多時間幫助“太空小孩”,如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磯的孩子們提供咨詢幫助(他們的父母在亞洲工作)。我們看到整整一代聰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掙扎和困惑:為什么聲稱愛他們的父母,卻不想花時間和他們相處?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無非就是好成績。我們聽說有這樣一位極端的母親,她兒子自殺了,因為他沒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錄取,在葬禮上,這位母親站在兒子的棺材邊說:“如果他不能進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還是死吧。”她對兒子的死無動于衷。她沒有聽到孩子的內心在哭號,甚至因母親對他的拒絕而驅使他奔赴死亡時,這位母親仍然無動于衷。
下一篇:重新定義的意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麻省理工學院的非正式校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