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許多家長說,我們也知道需要學習,也知道需要自我提高,但是怎么也不可能數、理、化、語文、外語什么都學會,不可能滿足孩子的各種輔導需要啊!
這種認識是偏頗的。
我認為家長的自我提高,只要求做到三句話就可以了。這三句話是:
①準確地判斷孩子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②設法找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③協同這個人把這個問題解決。
第一句話的關鍵是“準確”。就是說,對于孩子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你的判斷是準確的,不是你的估計,也不是推測,更不是你的觀點。第二句話的關鍵是“找到”,要使出家長的全身解數去找人,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人。第三句話的關鍵是“協同”,要配合找到的這個人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能把人找到了,就不聞不問了。家長應學會這三件事。如果這也做不好,家庭教育的效果就難說了。
那些少年大學生的家長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教育秘籍,他們就是這樣來教育孩子的。
施展的爸爸媽媽
13歲就考進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普通班、28歲就成為法國巴黎居里大學數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施展,當年受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激勵,在小學五年級時自學初中數學。他的爸爸媽媽都是“文革”期間的初中畢業生,實際文化程度不高,輔導能力低。隨著施展自學內容的加深,漸漸地,爸爸解答不了施展問的問題了。問媽媽,媽媽也不懂。跑到小學去問老師,老師也搖頭。施展到底不是一個無師自通的“神童”,他需要指導啊!
這一天,施展又為一道題不懂在發愁,急得直搓手。
媽媽一旁見了,心疼地說:“我的小乖乖,做不出來就算了,等你上中學的時候老師不就教你了嗎?”
“媽——”施展”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爸爸媽媽坐在一邊干著急。
孩子的要求超過了父母輔導的能力,能責怪父母嗎?能責怪孩子學得太快嗎?孩子想學沒人教,這是家長最揪心的事啊!
本來,這在許多家庭中是常見的事,并不奇怪。因為不論什么樣的家庭,都無法對孩子進行數、理、化、文、史、地的全方位輔導,即使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也只是能輔導這些課,卻輔導不了那些課。只不過有的家庭不能輔導的少一些,有的家庭不能輔導的多一些。
這里,關鍵在于當家長意識到“輔導不了”的問題已經出現時,是如何對待這個問題的。如果是聽之任之,抱怨自己無能而了事,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時候,如果你能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人(輔導得了的人),并協助這個人把問題解決,就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施展的爸爸媽媽就是這樣的好家長。望子成才的賢惠媽媽急中生智,眼前一亮:“他爸,前兩年在我們村插隊的知識青年中,不是有一個現在在教中學數學嗎?不少人都說他數學教得好。”
“對。他在哪個學校?”爸爸急切地問。
“在哪個中學?”施展馬上破涕為笑,轉過身來問媽媽。
“在郭巨中學。”一句話,說得家里三個人心都涼了。因為郭巨離他們村足足有26里路,而且隔著幾座大山,全是山路,一不通汽車,二不通海路,這可怎么去呢?全家人沉默了。
施展焦急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媽媽的眼光也朝向了爸爸。
突然,爸爸一拍大腿,說:“行!我騎自行車送你去!”
于是,每個星期天,施展帶著一個星期中自學積累的問題,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后架上,迎著海風,沿著崎嶇的山路,到26里外的地方去求師。
有一次,天氣不好,刮著大風,父子倆頂著風艱難地行進著。上坡時,一不小心,車身一歪,父子倆都摔倒了。施展的胳膊上流血了,褲腿也劃破了。爸爸連忙扶起施展,心痛地問:“算了吧,今天不去了吧。”
“不,要去。”施展說。
“胳膊痛不痛?”
“不痛。”施展咬咬牙說。
爸爸輕輕地把孩子抱上自行車后架,又不顧一切地頂風向前騎去。“才11歲的孩子啊,他要學習,當爸爸的騎騎自行車還不應該嗎?” 爸爸這樣想。
汗水濕透了爸爸的衣衫,海風吹干了施展胳膊上的鮮血。當父子倆如約出現在郭巨中學劉老師的面前時,劉老師也為之感動:世上真少見這樣的父子。
就這樣,施展在自學的7個月中,30個星期天,任憑風風雨雨、酷暑嚴寒,從未間斷郭巨中學的求師之行,終于學完了初中全部數學課程、高一代數和部分幾何課程。施展的父母以實際行動為孩子創造了輔導的條件,為孩子的超常發展作出了貢獻,為孩子鋪平了通向超常發展的道路。
王鐵軍的爸爸媽媽
在本書一開頭介紹早期誘發的事實依據時,就提到過一個進入高一時,各門功課成績迅速下滑,有的只有六十幾分,后來考進少年班的王鐵軍。為什么他當年成績下滑,后來卻能超常發展呢?這要歸功于他的爸爸媽媽。
如果不是他的爸爸媽媽,王鐵軍真的有可能被不良環境所湮沒。
那是鐵軍上高一的時候。當年,9歲的鐵軍還在小學三年級讀書,參加湖北省竹山縣初中招生考試,得了全縣第一名;初中三年仍舊是成績遙遙領先,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進高中,平均單科成績96分。可是,高一半年下來,鐵軍成績明顯下降,出現了他學習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六十幾分。
“這怎么回事?”爸爸媽媽嚴肅地問他。
他不以為然,還低聲辯解:“我也沒退步,我在班上每次還是第一名。”
爸爸媽媽驚愕了,無話可說,呆滯地坐在凳子上,一種強烈的危機感襲上心頭:“這可怎么辦?這個問題不解決,會毀了我們的孩子。”
問題究竟會嚴重到什么程度,看看下面的一段報道就明白了。
王鐵軍的爸爸、媽媽、鐵軍,還有妹妹,一家四口人,經過周密的調查和慎重的思考,作出了重大決定:讓鐵軍轉學到鄖陽一中。
在鐵軍離家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幫助鐵軍收拾行李。屋里的氣氛沉悶極了,誰也不說話,連平時嘰嘰喳喳的小妹妹也在一旁鼓著腮幫子,沒有一絲笑意。望子成才之愿和憐子之情交織在兩個大人心中,求學之心和戀家之念也在鐵軍的心頭翻騰。已經是半夜12點多了,可誰也不想去睡,誰也沒有說話……
爸爸想:鄖陽一中雖說是個重點中學,可是離我們這里也太遠了。從湖北竹山到鄖陽,少說也有200多里路。中間隔著武當山,來去不太方便。那里的條件也不怎么好。13歲的孩子,又從來沒離開過家,讓人怎能放心呢?想著想著,他終于打破了沉默,否定了自己幾個月來辛辛苦苦調查和聯系所做好的準備:
“不去!不去!還是不去!在這兒并不一定就不行!”
鐵軍聽爸爸這么一說,反倒著急了:“怎么不去了?我要去,我決定去。”
“前幾天你不是說想家嗎?”爸爸頂了鐵軍一句。
“前幾天是前幾天,我現在決定去,我就不信離開你們我就……”鐵軍知道話說錯了,趕緊住了嘴。
“你要走,你一個人現在就走!”爸爸生氣了,大聲地說。
是啊,可憐天下父母心!幾個月來,為了摸清哪個學校教學條件好一些、哪個學校能夠接受鐵軍去,當爸爸的不知寫了多少信,跑了多少路,費了多少神啊!要不是爸爸一個老同學在鄖陽一中,你想去人家還不收呢。這走與不走,不都是為了兒子嗎?可孩子竟這么說話,也太不懂事了。
媽媽見勢拉開鐵軍,對丈夫說:“你對孩子發火干什么呢?鐵軍是我們結婚九年才有的孩子,從小在身邊長大,你說我當真就舍得他一個人走嗎?”
媽媽說著也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淚。她頓了頓,又說:“我們不是分析好幾遍了嗎?鐵軍現在那個班還是一個快班,班上都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跟不上教材進度和要求。你當過中學校長,教學總要照顧大多數,就低不就高,軍兒在這里學習,將來怎么去和全國的中學生競爭呢?他現在的學習是‘吃不飽’,班上又沒有競爭對手,他的成績退步那么多,在班上還是第一名,他還怎么學下去呢?”
“那是他自己驕傲自滿,進了高中一年級后疲塌了。放學之后不想看書了,作業做完了也不想多練,滿足了,反正輕輕松松也拿第一名。”
鐵軍聽了低下頭,喃喃地說:“以后我保證改。”
“你不要說這樣的氣話。”媽媽說:“四年前,卡著軍兒不讓上初中的事你忘啦?人家有權!你想這三年半,軍兒受的氣還少嗎?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找軍兒的麻煩,刁難、諷刺、挖苦、設置障礙,弄得軍兒心情苦悶,哪還有心往上爭呢?上一次,明明是地區在計劃外分配一個名額,指名讓軍兒去參加省舉辦的高中數學競賽,結果還不是讓人家給頂掉了嗎?你讓孩子怎么能在這里心情舒暢地學習呢?”
爸爸聽到這里不作聲了。這些話,兩口子已經說過好幾遍了,有時是丈夫分析給妻子聽的,有時是妻子給丈夫來解釋的。正因為兩人意見統一了,丈夫才辛辛苦苦到外面去聯系的。現在妻子又一一說了出來,丈夫自然沒有什么話可說了。
這時,小妹妹插了一句話:“爸爸媽媽都說過,這叫‘對改善學習環境的要求大大超過了對生活條件的要求’,是不是?”。
爸爸撫摸著鐵軍的頭,深深地嘆了口氣:“爸爸是舍不得你走呵!”
媽媽含著淚說:“去一個好一點兒的學校,對孩子的學習總有好處。我們這山里,有出息的人總得出去。有的人整天守在父母身邊,啥事也辦不了,對父母又有什么好處?”
鐵軍父母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對于超常發展的王鐵軍來說,縣高中已不是一個適宜的學校環境了。這個學校環境不改變,會妨礙鐵軍的超常發展。
鐵軍父母還分析了影響鐵軍學習的另一個原因:在縣里受到某個當權人物的刁難。這說明鐵軍的社會環境也不理想,也會阻礙鐵軍的超常發展。
所以,鐵軍的父母得出一個結論,必須迅速讓孩子脫離這個不利的“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他們準確地意識到這是“學習環境”存在問題后,馬上著手“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人”,并協助解決問題。
鐵軍終于走出了大山。事實證明,鐵軍父母的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一年后,王鐵軍從鄖陽一中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王鐵軍的經歷很典型,說明了良好的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對孩子的發展是多么重要。同時,也顯示了鐵軍父母的遠見卓識。當孩子要離家遠去時,望子成才之愿和憐子之情是何等矛盾地在父母心中交織;而求學心之切和離家之苦的矛盾又是何等激烈地在鐵軍的心頭翻騰。但是,他們終于解決了這一矛盾,解決矛盾的關鍵是他們全家在尋找良好學習環境的問題上意見一致。
肖兵的爸爸媽媽
少年大學生肖兵的爸爸是遼寧省凌源縣(現為省轄凌源市)科委的一名普通干部,媽媽是個中學教師。他們也是一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家長。
1979年年底,肖兵剛滿12歲,表現出對數學的極大興趣。他讀初中二年級時,就做了四五千道數學題,還總結了“三位和四位完全平方數開方速算法”的兩個口訣。掌握了這兩個口訣,完全平方數的算術平方根就可以立即報出答案。肖兵寫的這篇有關速算法的文章曾發表在凌源縣所在的朝陽地區的《朝陽日報》上。
肖兵下一步該怎么走?當時全國曾一度出現速算熱,肖兵是不是可以專門去學速算?孩子究竟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家長準確地意識到這是關系到孩子發展方向的問題,可是一時把握不住,內心很矛盾,又解決不了,因為他們不懂!
不過,他們的頭腦是清醒的,自己不懂,可以去尋找懂的人。
肖兵爸爸媽媽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對家庭教育的理解不是封閉式的,而是開放式的,在自己遇到困難、家庭自身又無法解決時,能夠想到向社會求援,爭取社會的幫助。
1979年12月15日《光明日報》第三版頭條通欄大標題發表了我的論文《從科技大學少年班看理科超常少年的發現和早期培養》。十天后,我就收到肖兵的爸爸寫給我的一封長達13頁的信,詳細介紹了肖兵的情況,向我—— 一個他根本不認識的人,征求對肖兵的培養意見。
從此,我們在長達兩年半的通信中,互相協商,共同設計了肖兵的發展模式,使肖兵實現了報考少年班的愿望。兩年半之后,14歲的肖兵考進了中國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后,19歲考上國防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如果當時定方向去搞速算,肖兵現在會如何就難說了。
我清楚地記得,1982年9月,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新生報到處,一位高大的中年男子帶著一個少年辦理報到手續,他有禮貌地向我打聽:“請問司有和老師在什么地方?”
我當時很奇怪地看著他,說:“我就是。” 我并不認識他。
聽我說罷,對方一把抓住我的手,說:“司老師,我是遼寧凌源的肖振芝,你看,肖兵他考上少年班啦!”
一陣狂喜掠過我的心頭,四只手握得更緊了。我們倆已經通了兩年半的信,這才第一次見面。
肖振芝說:“感謝司老師的幫助。”
我連忙說:“不,肖兵的成長,首先是他自己的努力,其次就是你們做爸爸媽媽的功勞。你在家庭教育上既有理論見解,又有實踐,這一點在這兩年的通信中我是知道的。”
是的,看著站在我面前的肖兵,他還完全是個小孩子,滿臉稚氣,紅著臉,低著頭,兩只腳尖下意識地在地面上劃動著,普通極了,怎么也看不出來他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然而,他站在我面前確是事實,他是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上學的。如果說他是得了什么“天機”的話,是他的爸爸媽媽讓他獲得了這一“天機”。
本來,誰也不是全才,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處理,誰都有自己不會處理或處理起來把握不大的事情。這個時候,只要你能想到爭取社會的幫助,諸如爭取同事、朋友,乃至不認識的有關人士的幫助,并且能夠協助這樣的人把問題解決,你就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