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經過18天的徒步行走,7月27日,河北小學生解平云、解平冉到達北京。這對兄弟利用暑假,用徒步勸募的方式,為家鄉的貧困學生募捐。他們步行約400公里進京,一路上共募集到愛心助學款近7000元,并準備把這筆善款捐給慈善機構用來幫助貧困學生。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現在的“小王子”“小公主”越來越嬌生慣養,吃不得一點苦。因此,當“徒步18天”“400公里”“7000元”的小學生出現時,確實讓不少人吃驚。那么,小學生“徒步勸募”又帶給我們怎樣的社會啟示呢?
首先,實現了家庭教育的準確定位。每個周末,當許多小朋友在輔導班、興趣班上疲憊不堪的時候,這兩名小學生卻經常在家長的陪同下徒步登山。當他們發現一位16歲女孩因為家境貧寒面臨著失學困境的時候,“徒步勸募”的想法便開始萌發。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沒有家長的支持,“徒步勸募”也就成了霧中花、水中月。
其次,把握了社會實踐的本質,促進了未成年人的社會化。社會實踐,說到底就是一個學習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就是一個與不同的社會人群、不同的社會環境接觸和互動的過程。通過“徒步勸募”,兩名小學生豐富了見識,提高了綜合素質,還幫助了社會弱勢群體,可謂“一舉多得”。
此外,搭建了社會參與的平臺,實現了慈善事業的創新。“徒步勸募”具有很大的自發性,沿途的人們之所以如此“買賬”,一方面是因為民眾從來都不缺乏扶危濟困的善意,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小學生”這一社會符號贏得了人們的信任與同情。而這,恰恰是慈善事業的源泉所在。
下一篇:不要拿孩子去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尊重應是關心孩子的前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