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那天,和一個朋友聊了很久。她現在最大的困境就是人際關系。在公司,她處于一個重要的位子,大家都肯定她的能力,但老板明確地說,受不了她的態度。她自己也說,太強硬,不給人面子,只要她不高興,全辦公室的人都不敢說話。
長談中我感覺,她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她童年的經歷。小時候,她經常被母親打,數次被打得鼻血長流,而她母親居然根本不給她止血,每次都是她自己去水管前沖洗。她記憶中有一個經典場面,有一次又被打出鼻血,她母親竟扔下她,若無其事地去拖地,拖到她面前時,周圍都拖得干干凈凈,唯獨她站立的地方沒有拖。她清清楚楚地記得,拖布繞著她的腳邊拖了一圈,然后母親若無其事地走了,留下她和她的鼻血孤零零地站在那個圈里。聽她講述這一段,我都忍不住打了個冷戰,這個場景是何等冷酷、何等恐怖!
對于母親的狠心,她的解釋是她從小跟奶奶長大,七歲才回到父母身邊,已經養成很多自己的習慣,父母過分嚴格的規矩她遵守不了,所以父母對她不滿。其實這是表面的原因。由于從小不在身邊,親子關系沒有建立起來,父母很難接納這個“外來”的孩子,這才是根源。
打孩子,往往并不只是一個打的問題,用什么態度打,平時的關系怎樣,父母和孩子彼此有一種怎樣的評價和感覺,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家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就是一個世界,可以說,他的世界觀的形成,就是由認識這個世界(家)開始的。
非常多的心理問題都和童年的受虐有關,朋友的性格,以至于她的人生道路、多年的漂泊、不穩定的生活,還有至今獨身等等,都可以從早年的經歷中找到根源。
那時候她就出走過一次,有十多天,她的父母并不著急,也沒有到處找她,甚至她母親在她同學家里遇到她時,仍然放狠話,讓她有本事就一輩子不要回家。可以說,她對于家是很少感到溫馨,也很少懷念的,所以她也不會去組建一個自己的家庭。
現在她和父母已經和解。當年粗暴的父母,年老后大多變得慈祥了,已經長大的兒女,從當年的弱者變成了現在的強者,變成了父母依賴的對象,雙方的位置變了,心態也變了,于是當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唯有那已經成人的兒女,他們性格中的扭曲,還遺留著當年的印記。
有些兒女是幸運的,終于調整過來,使自己童年的遭遇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而更多的兒女卻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一幕延續下去。
原以為孩子小時候挨打,會痛恨暴行,長大后會反其道而行之。其實,他一方面在受害,一方面又從中學到了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長大后,當他自己也有了當年父母的強勢地位,又遇到當年父母面對的同樣的難題時,他也會采取同樣的方法,不知不覺地走上與父母一樣的道路。
這就是宿命,人世的因果正是如此延續的。在粗暴家庭長大的人,很多都有粗暴的性格,他也會如父母一樣,用強硬甚至是強迫的方式對待世界,處理人際關系,用同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個人或豁達或偏狹,或和善或粗暴,這都不是一天形成的,一個人成年以后的心理問題,往往在六歲以前就已埋下,只不過是在長大以后才爆發出來。
一個問題孩子,可以說不只是他自己的問題,也不只是他父母的問題,追溯起來,他父母的父母,整個文化的基因,都有責任。太深遠了,教育的問題都是代代傳承的,要讓這根鏈條在自己這里中止,那是多么困難的事,然而又是多么的意義深遠!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