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美國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進行了一項與道德有關的實驗。實驗的主題檢驗是,當道德與權力相關聯的時候會導致怎樣的一種形態。于是他進行了一項名為“在恐懼感增加的同時,學習能力是否會隨之上升”的實驗,為了召集在實驗中擔任教師角色的人,他還在報紙上刊登了廣告。
在正式開始實驗之前,斯坦利首先以這些擔任教師角色的人們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問題為:“如果有人要求你做出非人舉動的時候,你是否會服從呢?”結果是有92%的人都會回答“不會服從”。
調查結束之后就進入了正式的實驗過程。這些擔任教師角色的人被安排在裝置有電擊按鈕的地方,當學生回答問題出錯的時候,研究人員指示他們必須按下按鈕電擊學生以示懲罰。按鈕數有10個,研究人員事先說明了按鈕連接的電擊強度隨數字遞增。而學生每答錯一次就要提高一次電擊的電壓。當然,實際上按鈕并沒有連接到電源上,學生們也都是假扮的,真正的實驗對象是這些扮作教師的人們。
在進行實驗之前,研究者們預測將有0.1%的對象會在學生做出錯誤回答的時候按下第10檔的電擊按鈕。他們認為雖然這是實驗,但因為電擊對方是加害他人的行為,所以實驗對象不會輕易按下第10檔的按鈕。但實驗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和預想中只有0.1%的實驗對象按下了第10檔的電擊按鈕不同,有65%的實驗對象最終按下了第10檔的按鈕。
在此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前文中提到問卷調查中問到是否會對他人做出非人舉動之時,有92%的人回答不會。但他們當中卻有65%的人與日常想法不同,最終服從了對他人進行非人行徑的做法。這個實驗證明了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道德也會發生改變。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過著相當有道德的生活。或許如果你參加了斯坦利·米爾格蘭姆的實驗,當你被要求對他人做出非人行徑之時,你也會回答“不會服從”而屬于92%的那個集團。那么為何行動會與思想不符呢?因為道德是相當抽象的存在。人們會認為殺人、搶劫、強奸等犯罪,或政治人物的不正作風與腐敗,富人的逃稅等行徑才是道德問題。即,他們認為這些現象是與自己相分離的。正是這樣的思考造成了道德的抽象化。
但道德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有抽象的價值。你的語氣、生活習慣、社會性等我們生活中小小的一點一滴都包含有道德,道德具體而真實地存在于你的心中。這種具體性就是所謂的“衡量正義的尺度”。當你在做出某種行動的時候,對于你自己來說,就會有確定這種行為正確與否的尺度。就像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實驗中的例子一樣,如果你對此“非人行徑”抱有一種尺度,那么對于加害他人的行為也會有一個決定的尺度。這種用來衡量你良心的尺度有著非常具體的價值。
道德就像每個人都持有的量尺一樣,是非常具體的存在。此外它不會讓行動被固定化,自己所認定的道德價值將會擴張成為道德生活。即,道德會成為自己要過怎樣生活的標準。比方說要過著不傷害他人的生活、幫助那些比自己更貧困的人、遵守社會法律法規等,決定這些生活方式的正是道德。
必須培養孩子成為有道德的人的理由就在這里。僅僅獲得好成績進入好的大學,進入好的公司賺很多錢是無法成為生活的價值的。這都不過是生活的一些要素。生活要素只不過是表象,只有在道德基準增強時,這些生活要素才能真正使生活圓滿。對于孩子來說,教會他們要有道德,就是提供給他們一個基準,讓他們能夠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改變對待道德理念的思維框架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夠擁有正直而道德的人生,但道德教育經常被人忽視,因為不少人都認為道德與成功之間并無關聯,但這是一種錯覺。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樣,道德并不僅僅局限在好好排隊、遵守公共秩序、不亂扔垃圾等生活習慣上。道德也不像大多數父母所想的那樣簡單。
迄今為止,有無數的學者和哲學家都對道德進行了研究。早期的道德研究與我們普遍認識的沒有太大的差別。即,法律、社會規范、對于他人的想法、衡量正義的尺度等等。但最近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道德的范疇內包含進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及感情移入(這點與人際關系智能有關)的內容。過去在對道德構成進行研究的時候,通常只強調良心、罪惡意識、利他心理等感情層面的因素,最近對于責任感、潛在能力、集中力等認知層面的因素,包括道德驅使的行動等都包含在內了。首爾國立大學心理學系的郭京珠教授主張完整的道德由情緒層面、認知層面,以及適當的行動共同構成。比方說當看到某個人產生同情心的時候(情緒層面),就會想必須要幫助他(認知層面),接著去幫助他(行動),這樣一來才構成了完整的道德。
道德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情緒層面、認知層面和行動層面。
在觀察構成道德的要素時,就會發現父母之前所想的道德范圍太過狹窄了。父母對于道德的思考往往僅停留在情緒層面上。因此道德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善良正直地生活”。但實際上,與利他心理、關懷、良知等有相同價值的潛在力、集中力、分辨力等個人能力,加上這些情緒和能力驅使的行動發生才成就了完整的道德。即,道德并不僅僅是“善良正直地生活”,而是包含了自制力、集中力、責任感、決斷力等個人因素的一種能力。此外因為它是由各種能力組合而成的,所以有著超越任何能力的出眾價值。
道德水準越高,感到幸福的可能性也越大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道德并非單純的“善良而正直地生活”,而是能夠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更加美滿成功的重要價值所在。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道德與孩子的幸福有著怎樣的關聯吧。
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必須要仔細觀察了解的事情,那就是讓孩子擁有幸福生活時必要的條件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在前文中我們已經了解了投入、延遲滿足能力、自我決斷力會對孩子的幸福產生怎樣的影響。投入是一種全身心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并發揮最高水平的能力。投入是跟道德構成要素中的“集中力”有著深切關系的。還有,為了將來的價值而戰勝當下痛苦的延遲滿足能力,則與道德構成要素中的“自制力”有關,能夠決定自己生活力量的自我決斷力又與道德構成要素中的“決斷力”和“分辨力”有關。道德顯然是幸福生活所必要的綜合價值。
前文中我們曾經談論到,道德起到了決定人類生活方式的基準作用。即,當一個人定下目標并去實現目標時,道德將成為選擇“正確的目標”和“正確的行動”的基準。分辨力與決斷力能夠讓人決定自己的目標,自制力和集中力在個人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起到幫助作用。
此外道德不會停留在個人的安全與幸福方面。通過利他心理和關懷等積極的行為,會讓人進一步得到真正的幸福。人們通常認為,想要幫助別人的話就需要犧牲自己。同時人還會認為比起幫助別人,照顧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是要更優先考慮的。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我們自然就會輕易斷定“過著有道德的生活(為了他人而活)將會讓自己吃虧”了。
哲學家愛默生曾說過:“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了別人之后,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他的這番話意味著幫助別人也意味著幫助自己,幫助別人與追求自我安定其實是不可分離的。
幫助別人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和生活的意義,意義和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條件。如果只有快樂的話那么就會陷入單純追求快感的境地,只追求意義的話,就會走上成就至上主義的道路。真正的幸福將在意義與快樂共存的時候產生。當然,照顧與幫助他人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犧牲,但這樣的犧牲并不是讓人放棄自己生活的犧牲,而是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更加充盈的犧牲。在這一瞬間,犧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犧牲了:會產生意義與快樂的犧牲已經不是犧牲,而是能夠讓自己感到滿足的幸福。在意義與快樂產生的瞬間,我們就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
對于生活的滿足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滿足度越高的孩子越能擁有積極肯定的情感,這樣的自信會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產生挑戰的力量。此外,能夠領會自己生活意義的孩子也能夠定下符合這種意義的人生目標,并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發展和成長。
請大家不要忘記,道德指數越高的孩子,獲得讓自己生活感到滿足的幸福的可能也就越大。
隱藏在“正、約、寬、責、關、擁”之中成功的真相
作者從幾年前開始,就在座談會或電視講座等場合強調了“正、約、寬、責、關、擁”的重要性。“正約寬責關擁”是用“正直,約定,寬恕,責任,關懷,擁有”這六個詞語的首字結合而成的。“正約寬責關擁”是我認可的能夠用來判斷道德指數的標準。和后文將要提到的積極心理學中的性格感情有所不同,是我所認為的道德性格情感。
1. 正直
正直是道德中最重要的一點。正直不僅僅意味著不對他人說謊,而且意味著首先必須對自己本身也有著誠實的態度。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過著有道德的生活,但人不可避免會遇到受誘惑的時刻。可能是金錢的誘惑,成績的誘惑或其他各個方面的誘惑。當人類無法超越這些誘惑,會陷入一種自我合理化的念頭中,心想“只有這一次,反正別人比我所做的更加過分”。即,在受到誘惑之時,人其實是在對自己說謊。一旦用自我合理化接受了誘惑的人,當誘惑再一次來臨的時候,也會很容易陷進去。
誘惑與謊言和毒品非常相似,一旦深陷其中的話就很難從中擺脫了。如果一直持續深陷其中的話,就會像吸食毒品一樣很快沉淪下去。
當巨大利益擺在人面前的時候,人會感受到謊言帶來的誘惑。但如果掩飾謊言帶來的欲望,假裝這誘惑并不存在,一樣繼續行動的話,則是更大的謊言。或許謊言只是一次性的,但為了掩飾這個謊言又必須不斷撒下其他各種謊來彌補和隱藏。“為掩蓋謊言說出的謊言”我們稱其為“二次謊言”。無法抗拒誘惑而撒謊,為了掩飾謊言又撒下了“二次謊言”。如果反復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最終人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假的謊言世界中了。
2.約定
幾年前我曾經從一位相識的外國人那里聽到過這樣的話:“韓國人都太不守約了。”根據情況不同會發生各種情況,比如一個月前定下的會議日程,韓國人會在會議前一天單方面告知對方因為自己的原因會議必須要延后到下一次。當問起延后理由的時候,他們會說是因為有了更加重要的約定。聽到這樣的評論我不由得臉紅了,感覺那些人的失禮就好像是我自己的失禮一樣。
事實上,如果那位朋友說得不對,我有可能就會出言反駁了。但仔細一想,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事情還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首先單方面爽約的情況就不計其數,有的時候甚至連有約定這回事都忘記了。
約定是信賴的基礎。如果有一次沒有遵守約定的話,就會讓信任度急速下降。缺乏信譽的人最終也無法在社會上獲得成功。
3.寬恕
一行禪師u曾在他的著作《怒火》(Anger)中寫道:“不要發火,調節自己情感是幸福生活的方法。”每個人都不愿意讓自己受到損失和傷害。如果有誰讓自己受到傷害的話,人通常就會詛咒對方,并決心要讓對方受到相同的傷害。但這樣抱著厭惡情緒詛咒與辱罵他人,對于自己來說又獲得了些什么呢?為了獲得成功?或是為了消除壓力?真正的寬恕并不是為了對方而無條件的忍讓,而是為了自身的寬恕。若是辱罵對方、怨恨對方的話,只能讓自己的怒火與壓力不斷累積起來而已。只要一想到那個人就會產生怒火并感到壓力,從那一瞬間開始生活的樂趣就消失了。當想到那個人的時候,因為受到他的影響而妨礙了自己快樂的心情,這不過是因為想起某些人而產生的后果,如果能夠寬恕對方的話,你就不用再想到這個人,于是也不會因為他而喪失獲得快樂的可能了。
寬恕并不是為了別人,而是自己的人生所不可缺少的。若是執著于過去,那就不會有未來的幸福。為了自己的幸福,一定要學會寬恕。
4.責任
每個人都在社會的某個組織中擔任某個角色,負有應有的責任。父母作為自己孩子的父母,負有讓孩子幸福生活的責任;政治人物負有帶領整個國家的國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責任。組織的成員如果無法履行自己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這個組織就會土崩瓦解了。政治人物若是放棄了自己的角色與責任,而只顧著中飽私囊的話,那么就會陷國家于危急的境地;父母若是對自己的角色與責任不予重視的話,孩子也就無法健康地成長了。
對自己的事情無法承擔應有責任的人,也無法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將責任全數歸咎于他人,自己的人生走上失敗的道路也全都是別人的責任。如果一直像這樣無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么這個人就只可能成為一個人生的輸家。
孩子將會成長為社會的一員,如果想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教會他們懂得承擔責任。無論多小的事情都能負起責任的孩子,對自己的人生也能負起責任,這就會引導他們走上成功生活的道路。
5.關懷
人們總認為讓步和關懷意味著自我犧牲。但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沒有他人的存在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此外謙讓關懷他人并不代表單純的犧牲,我所做出的讓步與關懷將會回到我的身邊。韓國有句話叫做“易地思之”,指的是要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能夠首先站在他人的立場上關懷別人的人,他的身邊自然會聚集起一群朋友。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中,人脈是珍貴的財產,而能否擁有這種財富,正是取決于人的關懷之心。
6.擁有
如果想讓孩子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生活,他們就需要有健康的擁有意識。健康的擁有意識意味著能夠嚴格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物品,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起貪念也不奪取的健康態度。
韓國人經常把物品分成四個種類:我的東西,我們的東西,別人的東西,還有無所屬的東西。“無所屬的物品歸先看到的人所有”的念頭存在于他們的心中,但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是不存在無所屬的物品的。
“存在無所屬的物品,這些物品先到者有份”的觀念是父母和社會的教導助長起來的。父母必須堅決地告訴孩子“不要對別人的東西動手”。二十世紀后半葉到現在,最重要的話題就是競爭力,今后這個話題可能會轉移到道德上。如果為孩子的將來著想,那么從小時候開始就必須培養他們具備正確的擁有意識。
道德智能較高的孩子擁有多種多樣的長處
在此我們將會提到彼得森與塞利格曼所主張的“性格優勢”,理由是性格優勢與發掘孩子才能一事具有密切的關聯。彼得森在《積極心理學》中提到性格優勢是道德的基礎。他們所歸納的性格優勢中,除了三個部分之外,其余的部分都與能力有著重要而密切的聯系。彼得森還提出,道德傾向的優勢比起智慧∕知識方面的優勢來說,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概率更高。原因在于,智慧∕知識優勢只與自身的才能有關,但勇氣、慈愛、自制力等品質卻與他人、真實自我、社會性等方面有著緊密的關系。當自身能力得到開發,并能夠關懷照顧他人的時候,成功的概率自然就會提高了。
性格優勢可以通過持續的努力進行開發。而性格優勢越多的人自然也有越高的可能性擁有更加多樣的才能。性格優勢雖不能直接化為才能,但以性格優勢為基礎,發掘才能并予以開發是可能的。
那么什么才是能讓孩子擁有多種性格優勢的最佳方法呢?那就是提高孩子的道德智能。讓我們先來看一下24種性格優勢中與道德有關的部分吧:
1.真實性——意味著對自己抱有誠實的態度,不做假不說謊。
2.勇氣——不畏權勢,敢于說出真正的事實。
3.耐心——能夠堅持將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做下去的力量。
4.親切、愛、社會性——體諒關懷他人之心。
5.公正性——對人不抱有偏見,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6.指導力,協作力——維持自身所處的組織與組織成員之間良好的關系。
7.寬恕∕慈悲——體諒并寬恕他人之心。
8.謙虛∕謙讓——放低姿態以求與他人協調的行動。
9.自我調節——能夠調節與管理好自身的情感。
10.感恩——懂得對給予自己幫助的人表達感謝之情。
11.希望——設計未來并推動發展的力量。
與道德有深刻聯系的性格優勢項目粗略計算的話共有11種。性格優勢不僅能培養道德意識,也能開發自己的才能。孩子若是要成就幸福成功的人生,那么父母就必須培養他們的性格優勢,并在性格優勢中重點實施道德教育。
下一篇:如何培養孩子道德意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兩面派”行為要重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