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學習是人生頭等大事:愛讀書的孩子才會走向成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中國人的圣經《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大家都會背。
孔夫子是中國人最崇拜的圣人,也是最偉大的老師,他教導過我們許多東西,但第一句話就是要我們好好讀書,重視學習。所以教導子孫努力讀書、努力學習,從古至今就是中國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傳統,在這一點上,全世界大概只有猶太人可以跟中國人相比。
到今天,一般人談起對子女的教育,重點也都還是擺在讀書上,這雖然有點片面,但大體上還是對的。因為對于青少年而言,讀書的確是一件最重要的事,讀書不僅可以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還能學到做人、應世的根本道理。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權更替頻繁,官辦教育系統的州學、縣學一直辦得不好,連中央的國子學、太學都時興時廢,戰國時代曾經非常繁盛的私人聚徒講學,也由于社會動亂而趨于式微。這個時候,正值中國士族階級興起,于是教育的重心便由官學、私學轉向家學。中國家庭,尤其是士人家庭,或者說讀書人家庭,特別重視家學,今天我們講的“家學淵源”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顏之推在《勉學》篇中反反復復告誡子孫,學習是人生的大事,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他到底在《勉學》篇中說了些什么呢?我想從中提取幾個至今對我們還有啟發意義的問題來談談。
一、任何人都要努力學習
顏之推在《勉學》篇一開頭就告誡子孫,無論什么人都要努力學習。他說:“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連皇帝都要勤奮讀書,更何況我們一般的老百姓呢。)
我記得閻崇年先生在講到《康熙大帝》的時候,說康熙小時候讀書非常努力,《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一段一段地讀,一段一段地背,每段要讀一百二十遍,背一百二十遍。閻先生是研究清史的專家,我想他說這個話應該是有根據的。一個人貴為天子,如此勤奮,如此努力,這不能不令我們敬佩,我自己讀書就沒有這么努力過。
一個人無論出身于什么社會階級,無論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須努力學習、努力讀書,沒有人可以例外。出身于富貴家庭或知識分子家庭,自然具備比別人更好的先天優勢,但如果自己不努力、不讀書,長大了還是一個沒有知識的人,優越的家庭地位也會跟著喪失。相反,如果一個人出身于貧賤家庭,父母沒有文化,但自己得到了學習的機會,又肯努力向上,仍然可以變成一個飽學之士,家庭地位也會隨之上升。所以,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其道理一部分就在這里。
中國的傳統社會,自秦朝以來,尤其是在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后,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就比以往許多其他民族的社會都更大。科舉制度下,一個人可以憑借天分與勤奮讀書從平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與家庭的社會地位。現代社會,這個特征表現得更為明顯,今天,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基本上取決于他受教育的程度,這不需要多說。所以,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狠下工夫,好好讀幾年書,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實在極為必要。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顏之推指出:“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為什么要吝惜幾年勤奮學習的付出,而去承受一生的慚愧和屈辱呢!)
這是對子孫的懇切告誡。我們今天做父母的也要這樣教育子女,時時提醒他們,年輕時候是否努力讀書,將決定他們一生的事業與榮辱。
二、讀書是立身之本
顏之推認為,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只有把書讀好是最靠得住的。
這一點在社會劇變(比如改朝換代)時看得最清楚。顏之推出身于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齊,北齊亡又入北周,隋代北周又入隋,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他親眼看到在“朝事遷革”的時候,許多昔日的權貴子弟頓失父兄蔭庇,自己又不學無術,無一技之長,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狼狽不堪。而那些曾經努力讀書、肚子里有學問的人,則總可以找到事做,不至于淪為“小人”(“小人”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指非士族的平民百姓)。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因為學問好,所以雖然經歷了四個朝代,卻都有官做,而且官位清顯。
顏之推以自己的親身見聞告誡子孫說:
“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自從兵荒馬亂以來,我見過不少俘虜,其中有些人雖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讀過《論語》《孝經》,還可以去當別人的老師;而另外有些人,即使是年代久遠的世家大族子弟,由于不會動筆,結果沒有一個不淪為種地養馬的奴仆。由此看來,怎么能不勉勵自己刻苦學習呢?如果腹中能夠經常保有幾百卷書籍,就是再過一千年也不會淪為低賤小人。)
為什么一到社會大變動時期,一個人的窮通榮枯與教育程度的關系就表現得尤為明顯呢?
這是因為,在社會穩定的時候,出身富貴家族的人毫不費力就可以過著優裕的生活,一旦社會變動,家族衰敗,就要靠自己了。一個讀書有學問的人總還可以找到立足之所,而一個不讀書沒有本事的人便只好淪為下層階級的貧民了。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故事。諸葛家本來也出身于一個大士族,但到諸葛亮父親這一輩已經有些衰敗了,諸葛亮的父母又早死,所以,諸葛亮從小依靠叔父諸葛玄。十六歲的時候,諸葛玄也過世,家境更加清寒,幾乎淪為平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試想諸葛亮如果不讀書、沒文化,結果會怎樣?恐怕終其一生也就是隆中的一個農民而已。而他從小有大志,發憤讀書,成了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被譽為“臥龍先生”。所以徐庶才把他鄭重推薦給劉備,然后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的故事。最終,諸葛亮輔佐劉備父子建立蜀漢、三分天下,位居宰相,名傳萬古。
諸葛亮當然是比較特別的例子,他的成功除了努力讀書,還有天賦和機遇的問題。但就是一個天賦一般、機遇一般的普通人,只要好好讀一點書,縱然不能做偉人,至少也具備了立足社會的本事。
所以顏之推告誡子孫說:
“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父兄是不可能長期依賴的,家鄉也是不可能常保無事的,一旦顛沛流離、沒有人能蔭庇幫助你時,就只有求助于自己了。俗諺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各種技藝中最容易學習而且值得崇尚的,莫過于讀書了。)
“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這都是千古不易之理。還有一句古話說:“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你就算是留一箱金子給子女,未見得能讓子女一輩子生活安逸,因為金子是會花光的,也是可以隨時失去的。可是如果你讓子女讀了書,有了知識,那是永遠花不完也永遠不會失去的。可惜許多人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也有人根本就懷疑這個道理,你說讀書重要,他會舉很多例子告訴你,有人不讀書而富貴,也有人飽讀書而貧賤,或者干脆說讀書沒用。大家還記得,三十多年前在中國社會就流行過一陣“讀書無用論”,甚至說書讀得越多越愚蠢。今天也有很多人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趁早賺錢才重要,沒讀多少書卻發了大財的人不是有很多嗎?
這種觀點,古已有之。顏之推在《勉學》篇中就說到,當時也有類似的詰問,他的回答是,未經努力讀書而獲取富貴的例子是有的,但那是極少數的人,一種是運氣特別好,一種是天縱英才,不適用于普通人。不努力讀書,而想靠僥幸取得富貴,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身死名滅者多如牛毛,出類拔萃者則少如芝草。)而踏踏實實靠讀書取得名利者,雖然也有失敗的,但畢竟不多,成功者的數量遠遠超過失敗者:“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
辛辛苦苦讀了一輩子書,卻一點都沒有享受到讀書的好處,這樣的人畢竟像日蝕一樣少,而名利雙收、生活安逸的人,卻像秋草一樣多,為什么大家沒有看到這一點呢?
三、讀書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
上文引用了顏之推的話:“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這里明確提到“名利”二字,而且是正面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在社會上取得成功,而成功的標志不外乎“名”和“利”,特別是“利”。古人說:“世人熙熙,都為利來;世人攘攘,都為利往。”可說一語道破實情。
雖然“名利”二字說起來不怎么好聽,但卻是必須正視的現實。赤裸裸地倡言名利,到處爭名爭利,固然令人討厭,但把名利掩蓋起來,不加正視,假惺惺地諱言名利,或言不由衷地自我標榜“淡泊名利”,也許更討厭。我覺得求名求利乃是人生常態,沒必要遮遮掩掩,我們一生所做的事除了愛情以外幾乎無一不跟名利有關,不是求名就是求利,或者名利兼求。求職、升職、升等、升官、提薪、發財,讀書講成績、比賽爭排名,哪一樣同名利無關?哪一個人敢說“我不要”?
但是,求名求利要走正道行大路,不要走邪徑抄小路。努力讀書,努力學習,一步一步地積累知識,增加本領,努力工作,最后實至名歸,這是大道正道;不肯讀書,不肯用功,老是抱著一種賭博的心態,想快速致富,一步登天,為此不惜行險僥幸,這是旁門左道。
走大道正道,看起來費力費時,但最終會得到你應該得到的名利,而且活得心安理得;而走旁門左道的,看來不費力,速度又快,但我們要明白,在這條路上,只有極少數的人獲得了他不該得到的名利,而且即使得到了也惶惶不安,惟恐受到制裁,或什么時候又失去。絕大多數靠旁門左道求取名利的人往往是徒勞無益,甚至身敗名裂。
所以,人生求名求利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取之有道,顏之推告訴我們,只有努力讀書努力學習,才是求取名利的康莊大道。
四、人一輩子都要努力讀書
讀書既然如此重要,顏之推告誡子孫說,一個人一輩子都要努力讀書、努力學習。少年讀書固然最重要,但萬一少年失學,也還是不能自暴自棄。年紀再大,讀書總比不讀書強。
他先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因此,必須重視早期教育,不能錯失良機。)顏之推以自己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過《靈光殿賦》,直到今天,每隔十年溫習一遍,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如果擱置在那里一個月,就忘得差不多了。)
讀書要趁少年時,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讀的書最容易記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經驗。
以我自己來說,我七八歲的時候在鄉下,每到冬天農閑,伯父就把幾個本家子弟召集到一起,開一個私塾班,教我們念《三字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雖然只念了兩個冬天,后來因為土地改革而中止,但那時候讀的東西我到今天還記得,有些還能背誦,這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后來進了學校,上語文課碰到古文,同學們都覺得很難,在我看來卻很容易。而且,我特別喜歡這些古文,不僅喜歡背,自己也喜歡模仿著寫,課外就以看古典小說為消遣,初中三年,我幾乎把所有能借到的古典小說都看完了。我今天能成為一個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最早的基礎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的。
我在中學時代很喜歡數學,還得過數學比賽的第一名,但十八歲以后就再也沒有碰過數學。可直到今天,我都沒有忘記代數、幾何的基本知識,還可以解一般的代數題、幾何題。十八歲那年,我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沒有考上大學,轉而研究文學,一天到晚背唐詩宋詞、背古文,這個時候背下的詩詞古文也至今都還記得,為我一生讀書作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外語學習,而記憶力好壞對學外語特別重要。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一個再聰明的人,要想精通某門外語,最起碼要在十五歲以前就開始學,二十歲以后就不大能學得很好。尤其是口語,三十歲以后再學,就是加倍努力,也不如二十歲以前,幾乎就沒有辦法學好。我十五歲到十八歲念高中時讀的是俄文,那時覺得很輕松,還得過全武漢市俄文演講比賽第一名。三十歲以后才接觸到一點英文,完全是自學。后來,三十九歲的時候到美國,才開始真正認真地學英文,真覺得比當年學俄文辛苦得多了。我在美國前后十年,花在學英文上的時間最多,所以至今英文還算是馬馬虎虎可用。四十二歲那年,我開始學日文,花了兩年,雖然通過了考試,但后來一直沒有機會用到,現在就差不多忘光了。
所以,教育子女讀書,一定要抓緊青少年的時光。顏之推說少年時代人“精神專利”,長大以后就變得“思慮散逸”,這是非常準確的,青少年時代讀書事半功倍,中年以后讀書就事倍功半了。
我個人還特別主張青少年時代要盡可能多背一點書。古人提倡背誦,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都要背,許多著名學者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把主要的經典都熟讀成誦了。比方顧炎武,據說他十三歲以前就已經把“十三經”(編者注:“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典的總稱。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種。)都讀完了,而且還能夠成誦。近百年來,中國人批判傳統,連讀書要背誦這個優良傳統也完全否定了,一概說成是“死記硬背”,說成是中國教育的弊病,老實說,我對此很懷疑。
就算是死記硬背又有什么不好?記性是智力的基礎,記憶是知識的起點,沒有起碼的死記硬背,學習根本就沒法進行,至于研究與創造,那就完全談不上了。試問,如果一個人連九九乘法表都不能死記硬背住,還有可能繼續往下學習數學嗎?學文的人如果記不住詞語、典故和重要的年代、人物,試問,還將如何下筆、如何研究?
青少年時代讀書非常重要,但萬一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好好讀書,是不是就應當放棄讀書呢?顏之推說:“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不過,凡人總有不得志的時候,如果在青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仍然應當在晚年時加緊學習,不可以自暴自棄。)
青少年時代生活坎坷,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年紀大了有了機會,還是應該努力學習,不可自暴自棄。顏之推舉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比如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人,有的是從小到老學而不倦的,有的是開始較晚但終于有成的,然后總結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小時候好學,就像旭日東升時放出的光芒;到老來才開始學習,就好像手持蠟燭在黑夜里行走,但還是比那種閉著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強多了。)
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見,學習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真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現在常常看到有些朋友,青少年時代沒有好好讀書,成年后雖然后悔,卻不愿意繼續努力,覺得已經晚了、來不及了,這其實就是顏之推說的“自棄”。英文里有一句話說:“Never too late。”譯成中文就是:(任何時候開始做任何事)永遠都不會太晚。
這句話說得很對,對讀書學習尤其如此。我自己就是晚至三十六歲那年(1978年)才考上武漢大學的研究生。當時親戚朋友幾乎都勸我不要考,覺得沒有希望,而且也太遲了,但我堅持要考,因為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我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第二年,中美建交,我又申請去美國留學,終于在三十九歲那年(1981年)到了美國。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我在1991年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的博士。那一年,我已經滿了四十九歲,按傳統算法,也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五十歲的外國人拿到美國一流大學的文科博士學位,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例子。著名的旅美華裔學者黃仁宇四十八歲的時候拿到了耶魯大學歷史系的博士學位,他是余英時的學生,余先生也是我的老師。如果我在三十六歲的時候不堅持報考武漢大學的研究生,三十九歲的時候不堅持去美國留學,到美國后不咬牙堅持再讀十年書,別的不說,肯定是沒有今天這樣的唐翼明。
我希望我自己的經歷能夠說服一些朋友,不論什么年紀,只要可能,都可以開始讀書,永遠不會嫌遲。自己堅持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典范,“學到老”的道理不用多講,你在做,孩子慢慢就明白了。
當然,年紀大了,記憶力下降,身體也沒有年輕時好,學起來當然比年輕時要困難很多,但不要因為困難便不學,學了總比不學好。
已逝的中國科學界巨擘、物理學家、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先生,就常常把“學到老,做到老,活到老”當作口頭禪。他說:“我三十六歲學力學,四十四歲學俄語,五十八歲學電池知識,六十四歲以后學計算機⋯⋯”
我們常常以為,大家、大師從小就是神童,其實他們畢生都在勤奮學習。
愛因斯坦就說過:“智慧并不產生于學歷,而是來自對于知識的終身不懈的追求。”他還說:“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我們應該記住這些睿智的名言。
下一篇:父母教養不同“調”容易傷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讓家成孩子傷“心”之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