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對龍鳳胎兒女,一個上清華,一個進北大,而且都身心健康,在諸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眼里,這無疑是巨大的成功。看完《生命時報》第655期頭版《我這樣培養龍鳳胎兒女》一文后,筆者認為最值得贊賞的,還是母親朱女士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快樂健康地成長。
幾個月前,《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因被用作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背景資料引發了大量討論。文中的小主人公是個“中等生”,其理想顯得很沒出息——成為一個“英雄路過時在路邊鼓掌的人”。對此的評價,可謂冰火兩重天:支持者認為,人生平淡才是真,孩子甘當普通人就是一種成功;反對者則表示,即便人生難免平庸,教育者也必須要求孩子積極向上,決不可胸無大志。
看似偶然的討論,卻是當下多元教育觀背景下的必然。這是一個特別重視教育的時代,但也是教育理念最不一致的時代。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究竟怎樣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才是合適的、成功的,存在巨大分歧。
試問該如何評價家庭教育理念的好與壞?顯然,這要從教育的本質目的來衡量。按照現代的人文理念,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獲得相對完整的發展,盡可能為一生的生活做好準備,概而言之,就是“以個人發展為本”。一定程度上講,也就是朱女士的孩子長大后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快樂健康地成長。
道理說起來都懂,但未能遵循者比比皆是。國人教育子女往往“以家庭為本”、“以家長為本”,孩子的意愿反成次要。眼觀目前的家庭教育,我們不難發現兩個普遍的極端現象:一是“管得太松”,一切隨著孩子的心意,孩子想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二是“管得太緊”,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開始設計他這一生,一一規劃上什么班、入什么學、考什么專業,孩子的自由和天性受到壓制。
事實上,好的家庭教育,并不取決于對孩子的要求有多高,教育內容有多豐富,長大后要成為多成功的人,而是要從每個孩子的特點出發,努力不浪費他們獨有的天分,懂得追求成功并有機會獲取成功,從而獲得個人意義上最完美的發展。同時,智商與情商、個性發展與人格養成齊頭并進。這樣的家庭教育,將讓孩子一生受益。
下一篇:八種愉快的家庭方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